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紫府仙录 > 第169章:魔缘尽,菩提心境

第169章:魔缘尽,菩提心境

他们刚刚虽然尊敬糊涂大师,但是只是拜见一位年长修行者,虽然口称尊者,但是并未真的把糊涂大师当成解脱尊者,这在东南亚只是对尊敬的修行者的称呼,并非罗汉专称。而如今他们听闻糊涂大师解说,已经真正认识到这位长者可能就是解脱圣者,当然得起身礼拜请教,不敢再等坐而问,这就是他们之间的礼仪。

巴布、乔连若二位大师已经苦修多年,虽然他们道果境界没有证得,但是他们的禅定功夫却不弱,听闻糊涂大师的言说,当下即证初果须陀洹。

狄青有些迟疑的请问:“帝君,时机还差些许,您这又是要对玄极帝君发难?”

这座岛屿有十多公里直径,至于名字,南宫仙才懒得知道,而且他们现在所看到的河是向北流去的;早早就有两个比丘托着大钵出门乞食,二人年纪大约四五十岁,面色稍黑而且消瘦。看到他们接受施主跪地奉献供养食物时装出来的庄严模样,南宫仙会心一笑,并没有什么嘲笑,只是觉得好笑嘛;收起钵,为施主摸摸头,然后二人依然貌似庄严的走向河边。

人们因为业缘深重,本来后世人的灵觉就比较微弱淡薄,但是并非没有的,众人大多沾染了尘世的习气深重之后就缺乏了灵觉,所以大人一般反而不如孩童有灵性。小孩子大多都有灵性,长大之后都是泯然众人矣,这就是被尘世的浊气玷污了心神,心灵受染之后就会伤到灵觉,甚至埋没灵觉,所以大人们对于新奇事物既有好奇,但是更重的是戒备。

大神通者们因为有透彻的境界,所以他们最容易从纷乱中安定下来,但是人世间的修士们与境界相对低微的神通者们似乎不是那么容易宁静下去的;修士们尚且如此,更何况是江湖上的术士和一些地地道道的神棍,这些人才是人世间精彩纷呈的重要演员。

虽然现在已经是魔界真正主人大魔王,但是狄青对魔帝依然如过去一般尊敬,现在依然这样侍立在魔帝身旁;他听到魔帝叹息不语,自然知道是因为刚才的震动。狄青也是知道这种圣光的,这是圆满道者的光明,狄青拜问:“帝君,刚刚是大圣者圆满成道吗?是何方圣者呢?您又为何叹息呢?”

狄青震惊不已,他可是曾经证悟过天仙境界的,自然知道其中的因缘非小,他还在暗自思量,魔帝会不会趁机对南宫仙发难,但是看到魔帝沉吟未决的样子就觉得可能性很小。不过魔帝却最终眼神露出一丝坚决,并直接下令:“狄青,下界的时机已经到了,下令吧,让人间众人各自受报。”

巴布大师先合十拜问:“尊者,我等欲问正法,若我等本部经论则说声闻如法,若深奥谛意却说正法非法,我等常惑于此,心不得解,不得安宁三昧已久,拜请尊者开示。”

修习正念八正道,亦即般若善修习,

好奇是天性,戒备是什么呢?正是人世间生活沾染的习气,如果是小孩子,就算在老虎身边也不会害怕,因为他根本没有大人害怕的习气知识。所以大人常被自己的心思逻辑给迷惑了,很多时候做事情是需要灵感的,这个灵感也就是灵觉作用;但是大人们常常因为知见障碍而戒备、怀疑,不敢做事,但也常常因为莽撞而造成损伤。

汝等深修寂静三昧,得深寂静,三昧住止成熟,于六尘不入得六识不乱成就,当时汝等身心皆得安隐不乱,六尘往来,汝心明净,六识亦如白净,汝等当得见证六识生灭往来。尔时汝等身心亦住寂静三昧,则名一往来,亦名斯陀洹;汝等身心得观往还而不随诸往还,如是身心境界成就,名为道果,若境界不成,虽现禅定,亦无道果,若论解脱,亦是妄想。”

普通人难以知道此二人的身份名声,但是在江湖世俗中却是大大有名,稍高的名叫巴布,稍矮的名叫乔连若;二人都是有术法修为在身的,当然他们出家倒是真心求解脱的。二人在江湖上被尊称为大师,当然不是贬义那种,因为二人过的生活依然是乞食,而且行的头陀苦行,所以在江湖上的名声还是不错的;但按照严格意义上来说,二人还不算真正进入修行界的人,因为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有修行界的存在。

小雅拉拉南宫仙衣服小声问道:“师父,那位老人家说的不就是凝结灵丹和三花聚顶吗?怎么又叫须陀洹、斯陀洹?”

乔连若大师也合十请问:“尊者,敢问般若波罗蜜为何等法?当如何见,如何修习?”

魔帝摇摇头,但却回答了他的话:“刚刚是神国的圣天使米切尔成道而去,西方圣天使成道不在人世,他们会直接归本有境界,犹如佛陀涅槃、道尊合道。至于我叹息,并不是因为她成道,而是她成道的因缘;米切尔本要在下一劫年才能成道圆满,但是机缘巧合,玄极帝君曾在天国化身书记官,所以羽儿在下界凭借这份机缘自损三分之一的玄仙命元供奉米切尔,她凭空增益如此功福利养,所以成道因缘圆满。”

狄青顿时悲意填胸,只是摇头不语,魔帝如是再问,狄青都是拜谢不语,他再抬头时已经不见魔帝踪迹,而只见到魔帝宫殿化为一片光明,最后化为一座七宝山峰流转着七宝光华;狄青以大魔王天眼遍观魔界,最后又朝魔帝离开的方向拜了几拜后转身回宫殿而去。

糊涂大师淡笑而言:“汝等当知,般若波罗蜜可为一切众生说,一切众生根器不一,而般若波罗蜜亦为一切众生化一切方便解说;譬如汝等所习声闻修行,八正道、四圣谛等,皆为众生根器而随化生。因何化生诸法?因众生贪嗔痴等欲随纵万千,生出万般机巧,故般若波罗蜜亦化万般法理而为众生降伏机巧心思之方便。

巴布大师与乔连若大师二人听闻糊涂大师此言,立马有所领悟,二人也不敢再跏趺坐在面前,立马起身单膝着地,合十拜问:“尊者慈悲,我等应当如何修习善法,如何安住寂静?诚请尊者指引。”

魔帝点头:“他已自损命元,依靠人间的环境修养,没有十年绝不能复原,你的计划也可以提前发动;他命元亏损,精神不聚,身心必然容易疲倦,人间浊乱可以让他殚精竭虑。这样他不但不能恢复,恐怕要不了十年就得命元耗尽,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谁让他碰上了这样的世道呢。”

有的人说自己不信教,其实你所信的那个就是你自己的宗教,比如你信佛教,他也信佛教,但是你们两个的佛教不是同一个,你们认为是同一个,其实你们的心所归属的还是你自己心中的那个佛教,所以你们各自归属自己的信仰。世人常常以外在的一个精神寄托为同一目标,而不知自己真正所归属的那个,其实这就是智慧被知识蒙蔽着,这个就叫做知见障碍。

十月初五一大早在菲律宾这个千岛之国的中央之地某座岛屿上,南宫仙嘻笑的看着糊涂大师被一群十来个神棍围攻,当然是口水仗,要是动手的话,十万个也不够看。但是糊涂大师又岂会跟愚迷凡夫计较,他身前那两个比丘僧人也在认真听讲,仿佛周围那十来个神棍是空气一般;这二人是真的聚精会神的专心听讲,那份专精足见其修行虔诚,功夫方面应该不弱于三花聚顶,但是道果境界却还是要以其心境了悟为根本的。

所谓的神识,反转一下就是识神,但神识和识神是两回事,识神是知识之神,神识是元神之知识;这个元神之知识也可以勉强理解为理性知识,这个意识与灵性知觉熔炼一体,就是灵丹成就。但这说起来简单,其中的操作却难以明说,只能修炼者自己去把握其中的巧妙,这就是丹道所说的火候,自古丹诀不传火,那是因为根本不需要,比如你吃个饭,饭的凉热程度如何适合你吃下去,你自己会知道,根本无法定一个死规定,也根本没必要。

持守戒行修正定,亦是般若善修习,

人的灵性知觉是最好的行事方式,当然必须是灵觉十足充备的人才能如此随心随意,因为他们的灵觉已经和理性知识一体,所以他们不会随着妄想而做事,这就叫做破妄。而修士从凝神开窍,然后渐渐炼养精神而凝结灵丹,这样的修炼过程就是发掘自己灵性知觉的过程,然后神识与灵性一体融合,就是所谓的灵丹,这才是内丹修炼的筑基功夫。

当然这些江湖中的散修他们以为自己所在的圈子就是修行界,这也是无可厚非的,毕竟眼界见识不同,认知就不同;自古以来江湖就是世俗跟出世俗的交集区域,也有很多修行人在江湖中颇有名声。俗话说隔行如隔山,不同的圈子有不同的规矩,这些都是职业道德,江湖人相对凡俗中人要更守道义一些,因为他们相对世俗人有修为在身,自然也有他们的戒律,不守戒律,他们的术法就会失灵,修为就会堕转,所以江湖人反而相对守信一些。

凡是信仰外在个体教条的,都是寄托一份不安的思虑而已,让自己迷乱的心绪寻找一个安居之处;那有人就该问难道外在的世界以及仙界、净土是假的吗?只能说你信知的对你来说是真的,但是对于真谛而言未必是真的;犹如没去过北京的人,别人告诉他有北京存在,他肯定相信不疑惑,因为他周围所有人都说有北京这个城市。

巴布大师赞叹称言:“六尘纷纷游,六识随触走,六入皆不入,六根非有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