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底,布谷鸟一声声的叫着,“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是到了芒种节气,收麦插禾的日子,是一年中最忙的时候。
蓝怡说明来意,将图纸给二叔看,解释翻车的好处和用法。二叔家有十亩的山地,这翻车若是能用起来,自然能增不少产量。
麦子拔下来后,地里放水插稻子,前前后后要忙十几天。放水之时,地里的人还要举行简单的祭天仪式,感谢老天护佑,让田地丰产。
“那为何村里不用翻车呢?”蓝怡好奇地问道。
麦子收下来后,蓝怡不用再去二婶家帮忙,她带着孩子整理院子或去坡地给黄豆绿豆除草。坡地的豆苗出得很整齐,但是这几日的暴晒让田里的土干燥,秧苗自然也就不精神,蓝怡也盼着赶紧下雨,她心里也奇怪,黄县应该离着大海不远,按说雨水该是丰沛的,但是她来的这段日子也只下了两场雨,并没有出现什么狂风暴雨的情形,她对天气研究不多,不知道这是否属于正常现象。但是据村里人讲,到了六七月份,这里的雨水还是较多的,这些雨水也使得难以灌溉的山坡有了一些收成。
天公作美,麦子都打了下来,晒在场上,地里也插上了秧苗,一片片新绿应着水光,十分喜人。
“是啊,我在书上读到咱们大周的翻车,可以将水从低处运上来,浇灌农田的。”
“成。这坡地正到了要浇水的时候,能快点弄出来省不少事情。”王二叔点头。
“花溪水流速慢,落差小,翻车不能靠水利,得靠人力和畜力推动。”蓝怡转动着手里的碳笔,习惯性地用笔轻碰额头。碳笔是用布头裹了碳条制成,碳条是她烧火做饭时特意烧制的,比毛笔更方便她写写画画。
“老大家的,这啥,这‘翻车’要是能弄出来,可是个好东西啊。不只用来引水浇高出的坡地,雨水大了,咱们这水田里的水也能用翻车排出去。”王二叔两眼放光,作为老庄稼把式,他更晓得翻车的好处。这翻车要是能用上,不只坡地和水田能旱涝保收,甚至可以多开出几块荒地,荒地开出来前五年不用交租,只要辛苦些还是能有收成的。
赵里正听了很感兴趣:“咱们大周还有这样的好东西?林山家的,你可见过?”
“老大家的,这是积福的好事,就算说是你画的也没啥。”王二叔觉得这是好事,说出来也能让人高看蓝怡几分。
“好好,若真有这东西,咱们这地里也能多长不少粮食啊。”赵里正十分感兴趣地说到。
蓝怡摇头说:“二叔,这翻车是回来的路上在书里看到的。以前的事情还是模模糊糊地记不起来。”
“不防事,不防事。书上还真是有不少好东西,用树叶肥地、架翻车浇水,这等事情都记着,这是好书啊。”前段日子她在山地里撒肥土的法子,王二叔自然看出了妙处,也让两个儿子担了不少洒在自己地里。
随后,赵里正询问蓝怡与梅县米夫人的亲戚关系,蓝怡便简单地说她与米夫人一见如故,认了姐妹。
赵里正恰好在家中,蓝怡进到屋内,将自己带的礼物放下,客套几句多谢赵里正帮忙,赵里正前些日子帮她办理好了户籍,她们母子现在也算是正当的北沟村人。
“好,我跟你为阳叔提提。”
“恩。二叔,我在这看麦子,您拿着图纸去找为阳叔商量看看能用不?”蓝怡将话题引回来,若是王二叔问起来是拿本书上看的,她还真是不好回答,《齐民要术》这本书只听过却未读过,哪里晓得它记载了些什么内容。
二叔家共种了七亩小麦,一家人忙着将地里的麦子拔下来,运到晾晒场后用铡刀铡掉下半截,上半截带麦穗的在场上晾晒干,再用石头碾子压几遍脱粒。这些都是力气活,有牲口的人家还轻松些,向二叔家这等纯靠人力的,基本上是女人当男人用,男人当牲口用,每日里累的直不起腰来。就连刘氏这个平日里爱叨叨几句的,也累的连说话的力气也没有。
蓝怡想了想,趁着这几日大家农忙之后在家休息之时,拎着茶叶带着孩子到赵里正家拜访,赵里正可说是村里消息最灵通的人,他应该晓得翻车之事。
哄睡了两个孩子,将厨房的小桌搬到院内的槐树下蓝怡点燃晒干的艾草驱赶蚊子,蓝怡仔细回想翻车这东西的构造。
蓝怡不好意思地摇摇头:“我只在书上见过,书上描述的十分清楚,所以我有几分印象,改日我画出来给为阳叔看看。”她没有想到赵里正根本没有见过翻车,不过想想倒也能理解,毕竟这个年代交通和通信都不发达,消息传递很慢。黄县又非富庶的米粮之乡,朝廷没有重视此处的农业耕作,难免有所忽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