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穿越之寡妇丫鬟 > 第三十七章 黄县夏府

第三十七章 黄县夏府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旁边的几个妇人听见周嫂问话,也支着耳朵细听。在赵里正和六子的刻意宣传下,村里人已知道蓝怡乃是县城夏家的亲戚,是他们得罪不起的。这在无形中也给蓝怡挡掉了一些麻烦。

宇儿抬头看娘亲,见蓝怡点头才慢慢地走到夏婉身边,抬头好奇地看着明丽动人的夏婉,乖巧地喊道:“姨母。”

夏婉仍居住在出嫁前的绣楼内,蓝怡随着春兰沿着弯弯曲曲的走廊穿过一个大花园。园中奇石绿柳相映成趣,花草以牡丹为主,牡丹花过了盛花期,却也零星开着,蓝怡认得园中开着的几种牡丹,乃是紫斑、紫中贵、凤丹、状元红、牛家黄等。唐朝盛赏牡丹,全国四处遍植牡丹,出现花开时节动京城的盛况。大周也承袭唐风,以牡丹为贵,所以种植的面积只有过之而无不及。

“……呵呵,姐姐见地果真独特。”蓝怡有几分汗颜,“风骨”二字,似乎就像是在找不到合适的词来形容她的字,而勉强选出的。

蓝怡知道赵里正的心里,坦然收下铜钱以安他的心。其实,对赵里正的这等做法蓝怡并不反感,相反还有几分欣赏。为了以防万一,蓝怡建议赵里正让赵良才籍或是到郑白渠了解翻车的使用情况。毕竟她提出的翻车是上千年后的,与此处的翻车应有差异,当然,这种差异只可能是改进,而非落后。

只这份概要蓝怡便写了两个晚上,先用碳笔写出来,再用毛笔抄录整齐。她的毛笔字虽不算好,却也能看过眼,只是以前很少写繁体字,有些字要翻书才知道精确写法,费了些功夫。

“宇儿,咱们进城看望夏婉姨,然后娘带你在城里逛逛就回来,宇儿以前进过县城么?”蓝怡替宇儿整理头上的小斗笠,安慰着他。

夏婉高兴地接过,赞叹道:“妹妹这字,很有风骨。”

“爹爹带宇儿去买木偶。”宇儿抓着自己的小挎包,露出羞涩的笑意。这四五只快看不出原色的小木偶是宇儿的最爱,他宝贝着,珍惜着,里边有他对父亲的回忆,有父亲传递给他的爱意,是他自小为数不多的温暖。

蓝怡见是与自己坡地相邻的妇人,便点头答道:“带宇儿进城看望他的姨母,顺便买些东西。周嫂子您这是?”

蓝怡打听着到了夏府正门,给门人几文钱让他通报,并未说是寻找夏婉,只说来寻夏浓夏小六。夏浓乃是六子的大名,蓝怡第一次听到他有个这么诗意的名字忍不住笑出声来,六子却不喜这个大名,逢人只说称呼自己六子。

蓝怡从跨篮里拿出一个裁剪好的大本子,不好意思地说:“姐姐,这是我写下的怀孕和养孩子的一些注意事项,想来大部分姐姐也是知道的。”

牛车走走停停,上下几个路人,半个多时辰才到达黄县。蓝怡抬头望着青灰色高高的城墙,上用半丈长的青石雕刻“黄县”二字,古朴大气。此时城门大开,各色行人进进出出,有守城的兵士在门边凉棚下坐着喝茶聊天,一副闲散状态。

蓝怡家的两亩坡地,头晌便浇灌完成,蓝怡甚至觉得能听到豆苗欢快喝水的咔咔声。王二叔让蓝怡回家休息,他带着两个儿子接着浇灌剩余的田地。赵里正也根据村民们的田地情况让大家排号使用翻车,大伙干劲十足,甚至趁着月色晚上也不闲着。村里的木匠按着赵里正要求,日夜赶工打造翻车,自己村子用不完,也能卖给其他村子不是?这东西只要见过的肯定想要,很快就能赚上一笔银子。

“咱也是进城买东西,这不是刚过了麦熟,闲在下来了。”周嫂看着蓝怡,试探地问道,“宇儿他姨母,是县里夏家?”

翻车架在水渠里,蓝怡和王二叔两家是第一个使用的。林喜和林远轮番踩踏翻车,带动水槽内的连续带状板叶刮水而上,浇溉坡地。村里人有空闲的都聚集在田边看翻车不断地将水运上去,惊奇之余更是欢声笑语不断。

使用翻车的价格不算贵。每次使用翻车,在水上一丈以内的每亩地五文,每高一丈增加五文。因为高过一丈后,水面与田岸距离超过翻车长度时,就需要多部翻车递接来运作,先将水运到一定高度的小池中,再用另一部翻车将小池中的水往上运,这样递接运水,可以把水提升至三丈以上的田岸。当然,这种连接方法也是得自蓝怡的提醒。

“好孩子。”夏婉拉着宇儿的手,夸了又夸,从怀里掏出一块手指长的翡翠福瓜玉坠,给宇儿挂在脖子上,蓝怡也只让宇儿谢谢姨母,没有多推辞。

赵里正找来村里的两个木匠,给他们看过图纸,便开始选木材打造翻车,赵里正如此积极,一是他家里有不少田地;二则是为了“政绩”,翻车是利于乡里的好东西,用得好了报到县衙也是他的功绩;三则是为了自己的孩子考虑。

蓝怡拉着宇儿进了城,她从梅县一路过来,见过的县城不少,觉得也无甚差异,但宇儿却拉着蓝怡,看到什么都新鲜。他只听爹爹说过带他到县城买木偶,自己却没什么印象,此番也算作是第一次进城,自然是紧张新奇的。

蓝怡进到夏婉的住处,带着宇儿给夏婉见礼。宇儿毕竟是小孩子,猛然见到这么一群衣着华丽的人,早就花了眼,按着蓝怡的吩咐,喊了人后怯生生的拉着蓝怡的衣服不敢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