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营过几个月,就能初步形成战斗力了。朱由校这个时候,也开始打算着,开始向那些既得利益集团下手了。
盐利被侵占之多,让人触目惊心。而且还有很多老百姓,还吃不上盐,有的甚至只能吃硝盐,甚至是淡食。
晒盐技术的改进问题,徐光启已经数次向朱由校提起了,只是之前朱由校手上没有靠谱的军队,不好去动盐商的利益。
如今京营就快编练出来了,朱由校也有了些底气。于是把徐光启叫了过来,仔细询问了一番海水晒盐技术。
至于晒盐就不需要燃料,成本自然比较低。
如果灶丁无法安置,一旦晒盐的普及使得他们失业,那么他们将变成私盐的主力,甚至是暴力抗法,走上不归路。
市场被私盐侵占的主要原因,和生产技术是有很大关系的。另外一个,就是明王朝的行政方式属于地方高度自治的类型,这种近乎自治的行政制度好处在于行政成本低,一个国家的官员竟只有三万多人,平均下来每个州县就极少了。坏处就在于对地方掌控能力不强,地方上的利益勾结等等行为太多,朝廷根本管不过来。
天下私盐暴利无比,造就了一大批身家巨富的扬州盐商。
而且就算是把煮盐变成晒盐,也无力改变私盐充斥市场的问题。
“价钱这么低?”朱由校有些吃惊,福建每斤食盐价格竟然抵至2文钱,这有点突破下限了啊!
“启禀陛下,海水晒盐自开国之时便已有之,只是当时仅限于福建一带,太祖制定盐业制度之时,则采用煮盐之法,优点在于便于控制食盐产量,从而杜绝私盐。然而如今私盐遍地,煮盐所费颇高,致使官盐无法与私盐竞争。晒盐技术可以说是十分成熟的,福建当地每斤食盐仅售价2文钱。而我大明其他省份,盐价四五十文者十分普遍。”徐光启详细介绍了晒盐的好处。
每亩盐田年产食盐2~3吨,晒盐主要集中在夏季高温阶段,如果承包制的话,可能一名劳动力一年最多生产十几亩盐田,再多就因为生产比较集中而忙不过来了。但如果采用雇工制,忙时使用大量临时工,平均下来每个青壮劳动力,一年下来负责50亩盐田的生产肯定不成问题。每个劳动力平均生产100吨食盐,按照每月给白银2两的工钱来计算,每斤(600克)食盐的成本仅需0.0072文钱,再加上畜力、工具等方面的支出,每斤食盐的成本顶多0.01文,运输成本再算进去,顶多也就是1文钱的成本。
正好锦衣卫和东厂也都整顿出来了,私盐贩子在贩运途中虽然不能百分百拦截下来,但是食盐是要在市场上进行零售的,把零售的家伙抓起来,只要打击得严,也没人有敢公然销售私盐。
每年朝廷仅仅收取240万两左右的盐税,而且还在逐渐降低。
太便宜?
本身食盐就是官方垄断的,食盐生产出来自己运输、销售,然后控制一个个城镇的食盐市场,谁敢卖私盐,抓起来砍了不就是了。
考虑了许久之后,朱由校决定先把发展海运和漕运都放一放,暂时这两个项目需要投入的资金太大,如今大明皇家银行的资本并不是那么充裕,投资这些项目并不是很划算。海运方面尽管远洋贸易利润较大,但暂时没有海军,船开到汪洋大海上被海盗抢了,也叫天不应叫地不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