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京城所有城门,全是锦衣卫和东厂的特务,对过往货物一律严查,禁止私盐进入城内。
“皇上,按照每斤盐盈利20文来计算,每年在京城就能赚到六十万两白银,而且可能更多。”林举升把账算了一番,得出了一个十分利好的消息。
这天一大早,锦衣卫和东厂特务就开始在京城到处乱跑,他们的目标就是京城里的那些盐商。
至于那些盐商,也是胳膊拧不过大腿,一番骂娘之后毫无办法。朱由校尽管得知了京城盐商,然而北方盐商的势力实际上是较为分散的。其他城镇的盐商,此时基本上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不过让老百姓感到意外的是,官方盐铺的食盐质量不仅很好,而且价钱也比以前下降了很多,每斤盐只要25文钱,比以前便宜了将近一半。
而且一番剧烈打击下去,很容易引发既得利益群体的抱团反抗。
只要官盐能够在北方覆盖上千万人口的市场,仅仅是这方面的收入,就足够支撑军费的开支了。
这批调来的食盐还是采用煮盐的方式生产出来的,每斤的成本达到3文左右,但没有参入沙土,质量非常合格。
“继续向北方各城镇扩张市场,我会让东厂和锦衣卫配合你。”朱由校对林举升说道,林举升脸上一喜,有东厂和锦衣卫的配合,拿下北方盐业市场还不是轻轻松松?作为大明盐业公司的大掌柜,林举升是有抽成的。朱由校给了他百分之一的股份分红,如果盈利上千万两,意味着他能抽成十万两。
官方的食盐很快就开始在城外开设盐铺,明代的城墙外也是有很多居民的。这些居民就把房子建在城墙很近的地方,在军事上造成了不小的隐患,明末农民军攻城的时候,经常是利用城外的民房进行掩护。
随即朱由校把田尔耕和李进忠叫了过来,又是进行了一番安排。
锦衣卫和东厂在城外同样是严查私盐,那些有盐引的盐商倒是能在城外卖盐,但是他们在价格上和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相比,却没有竞争优势了。大明盐业公司的盐铺,还是受到了城外百姓的欢迎。
真快朱由校就将京城的官方食盐销售点,全部并入大明盐业公司,并且从长芦盐场调来食盐。
再则,朱由校此番的动作,尽管垄断了京城的食盐销售,然而城外却是不在这个垄断范围之内。
但是京城还有很多盐商,朱由校要想垄断市场,先要把这些盐商排挤出去。
大明盐业公司那边,晒盐技术以及开垦盐田方面是由徐光启负责。不过市场经营方面,则是专门聘请了经验丰富的掌柜。明末商品经济泛滥,这方面的人才还是不少的。在朱由校的高薪聘用下,还是挖到了不少人才。
京城的食盐销售模式,显然是成功的。
如果下定决心,要打击私盐也是很容易的,毕竟食盐是大宗商品,又不是后世的毒品。只要把军队开出去打击私盐,私盐还是可以从源头杜绝的。
仅仅在京城,每年就有上百万两白银的收入。
每斤食盐定价25文,扣除成本,还有20文的盈利。
朱由校首先瞄上了京城的食盐销售,京城人口200多万,每年需要消耗的食盐起码超过2000千万斤,除了日常摄入,还有腌制食物等等也要用到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