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转回荀氏这里,陆仁与荀氏之间又可以借官府“怕荀氏反悔”的名义一口气多借耕个五年六年的,再由官方正式公开榜文契约,其他的豪族再眼红荀氏大把大把的赚回钱粮一样得没脾气,因为荀氏可以名正言顺的凭借这个受法律保护的“借耕”期来获取大量的钱粮以恢复宗族实力,同时还可以把其他得不到耕作劳力的豪族远远的甩在后头,而这也就是荀攸心中的“荀氏中兴之计”了。
如果说荀彧在拜托陆仁的时候,言语之间还有着诸多的顾忌与隐晦的话,陆仁在抵达颍川并见到荀攸的时候,谈及这些事的时候就比较直接了。因为陆仁和清楚荀攸可不是荀彧,荀彧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个彻头彻尾的理想主义者兼谦谦君子,很多的事就算是荀彧有想法也开不了口,但荀攸却并非如此。
再看荀攸这里,颍川荀氏因为东汉末年的政局动荡与连年战乱,其中原大世家的名望与地位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家势也败落了不少。虽说还没有伤及元气,但从荀彧、荀攸要各带一支族人分迁冀、蜀一事上来看,情况已经是不容乐观。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陆仁与荀彧交谈时因为双方都还有着一定的隐晦之处,所以陆仁也是在抵达颍川荀氏之后才亲眼目睹了荀氏一族明面上风光、暗中却已不支的现状,再根据手头所持有的相关史料仔细的推想,心中已经明白荀氏也迫切的需要一个让家族翻身的机会。于是陆仁便大胆的向荀攸明言,说荀氏想要重振家势,目前最好的方法就是全力支持曹操,然后借曹操之手重新树立起荀氏的家势与名望。
要知道那个时代的古人们特别的依乡恋土,而像荀氏这种在某个地域有着大量的田庄产业,甚至是有着如颍川书院这种家族像征的世家豪族,如果不是到了万不得已的地步是绝对不会抛家弃产、背井离乡、举族迁移的。
这样的一个人,既然是要给他好处再请他出面帮陆仁做点事,那还是尽可能的把可以说明的话说明一些的好。因为这一类的事,只有坦诚相告,才能换来对方的信任。
这要是一不小心落了个把柄在别人的手里,而这一时期的曹操都在某种程度上要给朝庭中人几分面子,真要闹出什么事搞不好会护不住陆仁,那陆仁到时候岂不是会死得很难看?再说陆仁混到现在已经是三年半,再有个三年半就能带着婉儿穿回去了,那还要那些中饱私囊而得来的身外之物干啥?所以现在的陆仁一直都在刻意的保持着“清廉”之风……
这样的话既能让曹操这个也需要许、颍一带豪族支持的人相信荀氏确实完全投奔了他,又能带上点“未入营而功先立”的意味,对曹操直接重用荀攸也是很有帮助的。而陆仁给荀氏的好处就是在不触犯法纪底线的前题下,尽可能的在农桑产业的发展上多照顾荀氏一些……曹操是什么样的人陆仁心里是比较清楚的,因此这也的确是陆仁能给予荀氏的最大的帮助了。
当然这也和陆仁准备再混个三年半,最多四年就能闪人了的心态有关。毕竟种地本身就是一件很费时的事,按陆仁的推算,至少也得要两次秋收的辉煌成果才能引起豪族们的重视,这就得过去两年。
按大势的发展趋势来说,荀攸投奔曹操其实是一件必然的事,而陆仁眼下所做的不过就是在这大势的走向上玩了一点小聪明,也就是在荀攸没有正式投奔曹操之前,建议荀攸先以荀氏的名义来赞同曹操决意施行的屯田制。
而荀攸派出宗族子弟去应募屯田的目的有二。第一是不做门面功夫,而是借这件事来表示荀氏是真正而彻底的支持曹操;第二则有那么点抢“第一桶金”的味道,其具体表现在荀氏第一个支持了曹操的屯田并派出了宗族子弟去屯田的话,那么回过头来陆仁就可以名正言顺的把最先募集到的民众优先安排着借耕荀氏的土地。
前面也说过,许、颍一带世家豪族的人丁数量因战乱而锐减,空有大把的田地却无人耕种。与其任其荒废下去,还不如借给官府耕种然后轻轻松松的赚取那两成的收入。反正荀氏田产多,真正担心的反而是没人去种。如果官府能派人来耕作,收入虽然会少上一点,但也比颗粒无收要强上几倍是不是?而这种有些近似于“无本生意”且“薄利多销”的帐,荀攸这种精明人又哪里会算不出来?总之一句话,荀攸这也是想变相的“抢夺劳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