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我本三国一路人 > 第一百五十九回 互相照顾

第一百五十九回 互相照顾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而在战乱时期,这种实实在在的家势更显得犹为重要。现在陆仁这个“精擅农事及产业”的家伙既然表示了会格外照顾荀氏农桑产业,那就意味着荀氏很快就能回复宗族产业上的元气,再加上二荀都在曹操的势力中心为官,情况就会变成荀氏成为典型的有财有势的宗族。等二荀的仕途再一顺,那昔日荀氏的辉煌再现便指日可待,因此荀攸对陆仁提出的做法是非常赞成的。

确切的说,荀攸要比荀彧现实得多。荀彧会因为对曹操的理想破灭,又因为其正人君子的作派而不愿继续成为已有不臣之意的曹操的“帮凶”,所以最后会选择了自杀。但荀攸却是在后面为了保全自身与宗族,对曹操的称魏王持以了一个至少在表面上赞同的态度。

但是荀攸不同,他的思虑要远比陆仁要周全得多。在陆仁次日走后,荀攸再次反复的考较这个“荀氏中兴之计”,很快就发现陆仁少考虑了其自身名望方面的问题……

其实荀氏也是必须得这样做。当日夜谈,陆仁与荀攸只是初步完成了“荀氏中兴之计”,所谓的“初步”就是指全盘计划都是围绕着荀氏所展开的。主要是当时的时间太短,陆仁又不是一个成功的政客,只是觉得只要把荀氏搞定也就行了,其他方面的事陆仁没有去考虑过。

对于准备帮陆仁“扛竿”的荀氏一族,陆仁打算给予的“重金”是什么呢?

反过来荀攸也知道陆仁自己给出的条件的确己经到了陆仁所能承受的极限,因此对陆仁的坦言是十分满意的。可千万别以为汉时的士子阶层都只懂什么“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那是明清以后的事。实事上在那个时代谁的田地多、谁的田种得好、谁收上来的粮食多,就意味着谁的宗族会人丁兴旺,人丁兴旺则直接代表着会有多少实实在在的家势。

而自己让曹操变成大财主,曹操也会舍不得杀自己这个“运财童子”,不过这又是件需要较长时间才能显露而出的事。真到那个时候,恐怕陆仁早就带着婉儿闪人了,什么“后遗症”之类的根本就不用去理会,因此陆仁在自己这方面就没有去考虑过什么。

但陆仁想不到的是他这里准备给荀氏足够的好处,反过来荀氏这里也给他奉上了一份大礼。不过这份大礼可不是钱帛金珠、娇美侍婢。话又说回来,这些东西塞给陆仁,陆仁也绝不敢要,因为那不就成了明着贿赂陆仁,然后把把柄送到别人的手中?就算陆仁胆大包天的敢收下来,人荀氏也不会那么下作去公然行贿好不好?

可是和荀氏这种真正的世家一比起来,田氏还真是不够看的。要知道这是荀氏经过战乱破坏过与迁移之后的宗族人数,而且还没算上荀彧带去冀州的那一支。再草草的算了一下,得出的结论是荀氏在全盛时期,只怕宗族人口的总数超过了两万——这才是真正的一流大世家!

按说到了这里,陆仁的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至于给自己顺便的搂点好处的事,陆仁到是没怎么想过。首先在曹操的手下做事,就最好别去玩中饱私囊的小动作,虽说曹操对有能力的人才会有一定程度的容忍,但陆仁很清楚自己接下来的募民屯田肯定会得罪到许多的世家豪族,而且这些世家豪族在朝堂之上都说得上话。

所谓的做法,就是荀氏一定要抢在许、颍一带所有世家豪族之前率先响应曹操的募民屯田。陆仁原本的意思只是让荀攸出个面,在榜文那里感叹几句“此为利国利民之举也”之类的话也就行了,反正也就是给想应募却不敢应募的百姓们带个头。可是荀攸的想法却更大胆,表示他会直接派出一部分荀氏子弟应募屯田!而荀攸口中的一部分荀氏子弟,竟然是荀攸这一支族人中的三分之一,足有过千人之数!

而这样做还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不会被人说成是陆仁在“以权谋私”……谁让其他的豪族反应那么慢?人家荀氏最先支持屯田制,又最先同意借田地给官府屯田,官府当然要优先照顾荀氏是不是呢?等你们这些不识相的豪族反应过来的时候嘛,嘿嘿,陆仁这里的屯田百姓诂计也募得差不多了,新田也开垦够了。再想让陆仁派人去借耕你们的田?哼哼,对不起,老子没有多余的人丁劳力去耕,你们这些豪族就自个儿想办法吧!

老实说,陆仁好歹也在汉末混了几年,虽然知道汉末时期宗族势力会很夸张,但一听说荀攸这支分枝都有三、四千人的时候还是吓了一大跳。当初在濮阳除掉田氏,陆仁统计过田氏名下如果包含家奴、僮客之类的人在内的话,其人丁总数大概是四千左右,这对陆仁来说已经不是个小数目了。

所以荀氏给陆仁送上的大礼,是足以让陆仁在这个时代一生都可能会受用不尽,绝非金钱财物可比拟的超级大礼,而这份大礼其实就俩字:名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