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彧看了看,再次好奇的道:“这些符号……”
陆仁干笑,心说幸好我早有准备,而且知道东汉时佛教已人传入了中国,不然扯上天竺真不知道会惹出什么样的麻烦。就是不知道荀彧这些已经习惯了“壹贰叁肆”的人,能不能接受得了“1234”。
“荀公,这些钱粮帐目计点好了,你过过目。”
((注1:瓶子在查资料的时候有看到竹林七贤里打铁的那个稽康在他的《养生论》里说好的良田可以一亩十斛,换算成现代公制就足有937市斤,将近五百公斤的产量,如果种的是小米的话都比得上甚至是超过现代一般产量的小米了,是真是假还真不好说。这里瓶子是把这种说法列入了浮夸之谈里。反正瓶子个人认为,当时要达到这种产量,除非是种植一年两熟的水稻,小米在当时的生产性实在是不太可能达到。)
其实陆仁最担心的还是荀彧能不能接受这些数字。不过陆仁的担心有些多余,因为汉唐时期可以说是华夏古代诸多朝代中,其开放性和兼容性最高的时代。或许也正是因为这样,汉唐两代才会成为华夏古朝中最辉煌的时代……
抛开那些可能有些假的高产数字,只取300这个最低值,那么现代的粟亩产要比东汉时的亩产要多三十多公斤,换算成东汉制可是一石以上。即便是分摊到小亩上,产量也差了将近十公斤,换成东汉制可就是几十斤了。看到这样的差距,陆仁又怎么会不惊呀?而且这还是没和袁伯伯的杂交水稻去比,没记错袁伯伯弄出来的杂交水稻动不动就是一现代亩亩产上千公斤,真不知道能把这“岁入粟三石”给甩出多少条街去了。
荀彧接过来看了看,奇道:“这是何物?看上去有点像我们计数用的珠筹。”
“……”陆仁对此既尴尬却又无可奈何。对于一个现代的吊丝宅男来说,毛笔字可不是一般的难写,何况还是在竹简上写繁体字?
陆仁道:“这些符号称之为阿拉伯数字,不过据我所知是天竺人所创,专门用来记数用的符号。最大的特点是这些符号一笔可就,不像我们记个数就得写个字那么繁琐。不过这玩意儿吧……荀公和吏员们恐怕会适应不了,用与不用就请荀公自己看着办吧。”
荀彧也松了口气:“吓我一跳!据我所知,从中原去往天竺,打一个来回就得十几年,可你今年才多大?”
荀彧看完了两卷竹简,一抬头见陆仁还站在跟前,就向陆仁召召手道:“义浩不必如此拘礼,坐吧。这两天辛苦你了,我已命人在府衙旁收拾了一间居舍,你在这里用过了饭之后就去那里住下,我如果有事要找你帮忙也方便些。”
“……”陆仁哑然,心说“义浩筹”?怎么听着像是“义浩愁”?我愁个啥啊我?所以赶紧向荀彧连连摆手道:“别别别,就叫算盘可以了。”
陆仁将数卷竹简交给荀彧,荀彧展开之后看了几眼便点头道:“有义浩你帮我,我省事多了。只是……义浩你的字得多练练。”
陆仁迟疑了一下,遂向荀彧点点头道:“我还真有些事想问一问荀公。这两天帮荀公计点钱粮帐目,我发觉一亩田地只有不到三石的岁入,这……是不是也太少了点?”
这会儿的陆仁已经知道荀彧不是那种不苟言笑的人,相反能和郭嘉成为好朋友的人,平时都会是那种比较能开玩笑的人,只要不是正式的场合也不用那么认真,当下也就向荀彧笑了笑。只是此刻的陆仁心里有事,这笑就笑得有点勉强。
当然陆仁也知道衮州这片地头不是徐州。徐州的梗稻种植面积广,衮州这里则是以当时传统的粟为主,粟脱壳之后就是通常所说的小米,在产量上是比稻米要差很多。但无独有偶,陆仁在临穿越前闲得无聊看电视时碰上广告轰炸,正好有一则小米种子的广告因为做得不错被陆仁记了下来,广告里说一般的小米品种亩产只有300-400公斤,而他们的杂交品种普遍800,种得好可以近千。
荀彧很惊呀的望向陆仁:“百步小亩,岁入粟三石,很正常啊!义浩你在帮我计点钱粮帐目的时候可别把大亩与小亩搞混了。”
荀彧也是有识人之能的人,一眼就看出陆仁的笑脸背后藏着心事,略一沉吟后将手中的竹简放到了一边,转而向陆仁问道:“义浩心中有事?方便说于我听吗?”
说实话,陆仁这是头天来的时候,看见几个吏员在那里用珠筹算东西,一个珠子一个珠子摆来摆去的,弄得陆仁头晕眼花。反正手上有俩闲钱,就找工匠粗略的做了这么个算盘出来。至于算盘本身据说是关羽发明的,但陆仁到现在为止一直都没有见到过,也可能关羽这会儿还没有灵光一闪的把这东西弄出来吧?反正现在的陆仁是不想看见那些令他头痛的珠子。
陆仁心说我没那么蠢!正好那天和荀彧见面之后雪莉发来了通讯,本来是没什么事,互相报个平安就行了。但陆仁考虑到自己的“工作需要”……其实是出于好奇心,就让雪莉把各个时代的度量衡资料发了过来。然后在这两天里帮着荀彧算帐,陆仁就不可避免的接触到了东汉时期的粮食产量,稍稍仔细的一算,陆仁就在心里惊呼说“怎么东汉的粮食产量这么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