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
邵仁枚带上几部天一公司的影片,乘船去了新加坡。可是,新加坡的各个电影院却像约好了一样,都不接受他的影片,理由是从来没听说过这家公司。邵仁枚焦头烂额地回到旅馆,一筹莫展。幸亏后来有热心人把原因告诉了他,原来新加坡的华侨多数是gd、fj人,排斥其它地方的人。邵仁枚一听有了办法,他发现新加坡华英戏院老板孔先生是江浙口音,便与孔先生攀乡亲。孔先生终于答应把戏院租给邵仁枚放电影。为了打响第一炮,邵仁枚煞费苦心,在影片上映之前大造舆论,使当地华侨都知道要放中国电影了;同时票价特别低廉,这果然吸引了大量观众,电影院所有座位爆满,还有人买“站票”进去。散场之后,这些人回去一宣传,使更多的观众拥来,情况比邵仁枚预想的还要好!
天一影片公司属于小影片公司,这类公司当年过于追求商业利润,拍起影片来粗制滥造,弄得整个电影业的名声都不好,生意一落千丈,引起了其它影片公司的不满。1927年,领导中国影业的“明星公司”老板周剑灵联合“大中华”、“百合”、“民新”、“友联”、“上浦”和“华剧”6家大公司,联手组成“六合影业公司”,与南洋影片商集团订合同,一致不买天一影片公司的影片。这就使邵家的天一公司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困境之中。
这时,邵逸夫的三哥邵仁枚接管了天一公司的营业经理职务。他比大哥更多些经营头脑,首先想到的是为公司的产品找到销路。他对着地图苦苦思索,究竟该向什么地方去谋求发展呢?邵逸夫在一边笑话他说:“你的手已经划到外国去了!”这句话反而提醒了邵仁枚。他说:“外国怎么啦?外国人也要看电影的么!”他认真分析说,东南亚一带华人多,中华文化影响也大,久离祖国的华侨思念家乡,也许那里正是国产影片的好市场呢!大哥邵醉翁也动心了,当即一拍桌子,说:“去!我们就是要打到国外去!”
兄弟俩越干越有劲,在新加坡站稳了脚跟,挂牌成立了邵氏机构,先后买下了美芝路的新娱乐剧院和曼舞罗戏院,专门上映天一公司的新电影。在艰难的创业过程中,邵逸夫明显地成熟了。于是,邵仁枚就把新加坡的事业完全交给了邵逸夫,自己又到马来西亚去开辟新市场了!
后来,哥哥又把他派去放映组,专跑片源。两年以后,邵逸夫几乎于遍了天一公司的所有部门。正是这种全面的基本训练,使他后来主持电影公司时,什么问题都难不倒他!
邵逸夫兄弟后来纷纷投身电影事业,无疑是父亲的影响。
电影皇帝邵逸夫的祖籍是江浙镇海。他1907年出生在上浦,是家里的第六个孩子。他的父亲邵玉轩是上浦有名的染坊老板,生意经营得很好,家里很有钱。邵玉轩好像就和电影有缘,有一次他与朋友出去游玩,一块看了场电影,立刻被电影吸引住了。
邵仁枚忙得不可开交,只得拍电报回国,要六弟邵逸夫来当帮手。
邵逸夫名列香港十大超级富豪之中,曾有记者问他到底有多少财产,邵逸夫自己都说不清楚。不过据知情人估计,他的财产总数当在90亿港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