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紫府仙录 > 《清静经》注解(作者个人观点)

《清静经》注解(作者个人观点)

所以说轻易不要杀生是有因由的,所有元灵都会生死,那么生死最初从何而来?第一意识从哪来?第一世界如何成立?

只有元阴、元阳和元灵,三元合一,才会成为一个胞胎,不但是人,凡是胎生的生物,都是如此。至于这胎中的十个月会怎样的发育,敬请阅览《佛说入胎经》,如果不愿意看而还想了解,那就敬请阅览《紫府仙录·第三卷和第四卷》,其中各有略提。

最后一句,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可传圣道。

这虚无一气,就是天地阴阳之气的根本,而一气之中,先有天气化出,因为虚无一气是所有一切生机之根本,是天地之根。

既然欲已经不再生成,那就是真的安静了,以这个真正安静的心灵应对事物,就不会留碍于事物,明白通达,心性就会被温养孕育,经常应对事物而能够常常安然寂静,那就是恒常的清净。

比如说你看到万物景色,你的眼光是无形无色的,就算万万个人一起看某个地方,这万万个人的神光也都不会相互干扰,就跟没有一样;但是大家都看见了,那就是神光妙用。

综上所述,得悟大道的人,得到了什么吗?得道者不过是回归自己本来的状态而已,没有什么另外所得的。那么世人如何呢?得道者没有得道前也是迷途世人,也可以说迷途世人都是未得道的人,而得道者,都是已得道的迷途人而已。

地气因为天气而化生,天气轻清灵动,因为天气的运转,所以大地之气渐渐下落凝聚,渐渐化出形体,然而因为大地凝聚,所以天气的灵动也与地气相互往来,成为一个完整的形体。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本流末,而生万物。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老君说:上乘根性的人,不好争于世,下乘根性的人,偏好于世上争;上乘德行的人,不计较德行,下乘德行的人,偏执于德行,执着于这些的人,不能明白大道的德行。

所处的空灵状态也不再成为状态了,那就是连空灵也无碍了,如果无碍于一切,明澈于一切,就会明白清澈至极,这种至极的清明,就是寂然,寂然之中的人,是无所障碍留碍的,所以他不会有欲的牵缠。

人生苦短,岁月易老,光阴流逝爱难抛,

得道人也是有心绪的,佛还会笑呢,更不用普通的众生了,只能说融入道的境界越深,他就越清明,而他存在世间的根本是什么呢?

而后,太极运转阴阳、四象之气,渐渐的化生出人的身体,所有器官和肢体的形成次序,经典中都有描述,科普知识中也有讲说。

再说生育天地,《道德经》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这里不再论述人最初的灵识从何而来,具体的可以看《紫府仙录·第三卷》,这里只做《清净经》的浅解,敬请见谅。

那么得道的境界,就是如斯,先无欲而入道,后融入大道,至于合多少,这就是得道人自己的事了,没有得道的人也不能去猜测的。

如此证见的人,刚刚见证的时候,还会处在这种空灵的状态中,他还没有超脱自己的空灵状态,继续深入见证,连这个空灵的状态也明澈无留碍,空灵的状态也不会再有。

然而天气无形灵动,所以主要以风火二气运转,地气重浊,水气随地气下沉,这就是四象:太阳、少阳、太阴、少阴,四种气相相互渗透融合,就是一个生命体。

浅解:

而这个‘我’的心识不会消灭,会在哪?好比星辰散布在太空中,心识也会散布在元灵之中,而元灵因为这个心识的前世行为,因为心识迷乱,所以死后不由自主,转生别的身体之中。

谷神就是山谷的中空,扣之有声的山谷之空,谷神就是虚灵之神,无形而不可捉摸的神,这就是人的元灵,永远不灭,因为神是与道一样的存在,可以说神就是道。

那么这里已经说过神、心、欲,如果不能理解,接着看,或许能再明白点:

我想这世上的人,应该都希望自己的心情平和的,之所以不能平和,大家不妨想一想自己是不是染了这些欲,欲的表现就是这样,如果仔细分说,那就很多,最大的欲就是贪欲。

这就是遣其欲、澄其心,无欲之后,心自然明朗,这样的人,行事做事就是真常应物,真常得性,这就是得道;常应常静,常清静矣,这就是合道。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有的人说得道的人那么多,就不会觉得挤得慌吗?得道者的本来境界就是这种神的自然境界,这样的境界,就算有再多的神,也不会挤得慌。

先说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天气是地气的源头,所以说浊来自清,而天气的灵动却不是随意的,它还是依靠大地之气而运转的,所以这就是天地有序,所以后边才会告诫人们: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所有众生的这个神是没有区别的,只会因为众生的身体表现不同,才会有不同的感触,这种感触,就是心识、心思,丹家又叫做思虑。

而时今日,我从写这本书已经有十个月时间了,其实中间只用了四个月时间是在写的;其余时间四个月相当于游历,现在两个月调整了下心绪。今天刚好过去写的内容看完一遍,最后看了下这个注解,现在发现当时的理解也是有很大错误的,虽然我写过这个注解之后就突破了当时的见解,但是一直也没有修改,连个补注说明也没有。

其实大多人都不必在意那个词汇解释,因为在一定境界之中的见识,就是会自以为元神即元灵,元灵即道体,眼界不看破,心识总会那么认为。这个补充是给那些见识超越那个眼界的人而写,也算是给我自己的补充,希望看的人不要认错了,因为凡自以为的,都是生灭的。

存在哪个世界上,就是随着哪一个世界中自己的身体,因为这个身体而应该具备的心识为应世的心识,别的心识好比昨日一样。

这些心识对得道人来说,好比是前一天、昨天、上一个小时、上一秒,是一样的感觉,因为得道人的心境是合神的状态,所以心识已经不是关键了,而是心绪。

2015-7-7日.小神仙

或许有人不理解,那就打个比方,丹经修炼者说有神光下照,一般理解为目光的神光,其实目光只是神光的一种用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的用途,都是神的分用。

如果以此来看,人体就是一个小天地,而外在的大天地在虚无一气中运转,而虚无一气因道而生,道为自然最恒常的存在,不生不灭。

浅译:

《六祖坛经》里有一句:心皈依性。就是这个意思。

众生之所以不能融入真道的原因是,心识、心思有欲、妄,因为有欲妄之心思,他的清灵之神就会受惊,若他的清灵之神受惊,他就不会有清明透彻的心境,他就会留碍执着于外物,既然执着于外物,就会生出贪得求取之心。

这里再说一下清净经中所说的修炼理论,那就是遣其欲、澄其心,以此来达到悟道的程度,但是悟道还不够,还要入道,合道。

丹家修炼者说的清楚,父精母血和合,就是父母元阳元阴和合,但是这样只是具备阴阳二元气,这是最初的生命机体,如此的机体,是没有灵识的。

现在就得说,为什么有人,人没有灵识,跟天地万物也没有区别,那么灵识就是一切有灵众生的根本,也是佛家说的有情众生,其实佛经也是翻译过来的,这个有情,在中国早已有之,这里说这个,是不想众人有教派争论。

所以说男子之气属阳、属清、属动,女子之气属阴、属浊、属静。

所以很多人都把无欲的状态理解错了,无欲的人温暖如春,散发着的是无尽的生机和正面的因素,因为他已经渐渐的融合于天地本源的虚无祖气,他就会长生,就会开朗。

天地之气,就是阴阳二气,虚无一气为太极、太一之气,太一之气因为是在大道之中化生,所以是一团正圆的气团,这就是虚空祖气之界(祖气:生命本源气)。

常常能够远离欲的牵缠,心识心思自然就会安然而静,清洗心识的牵缠,神就会自然的轻清灵动,这样的人自然不会生出六欲,贪嗔痴这三种心识的毒素也会自然消失无踪。

而这个心识因为是元灵之精,也是元灵之魂,不能分离的,所以得道的人会见证到很多世的心识,但是得道人不会被纠缠,如果被纠缠了,那就是心境不足,修证不够。

丹家说这个胞胎以元阳包裹元阴而形成的身体,就是男子,元阴包裹元阳而形成的身体,就是女子;所以说男子元气外阳而内阴,女子元气外阴而内阳。

有的人以为这个永失真道是以后没有出期了,其实不能这么理解,你若明悟了,自然出离,若不明白,那就在这个‘永’中,如果明悟了,那就破了这个‘永’。

但是丹家的修行法门各异,所以各有各的讲究,大体都是丹道,而丹道也可以修入这最上乘的法门,当然了,这里是阐述《清净经》,不牵扯过多的别的东西。

此时天地俱全,天上也有地气和水气,虚空界中,就完全拥有了地火水风四种生命元素,但是这些只是生命机体的形成因素,众生为什么有灵呢?

那么心识如何能够合道而存的呢?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著万物;既著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即是烦恼;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而人的元灵就是元神,《道德经》云:谷神不死,是为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

那么人从地火水风和合凝聚成胎儿,渐渐才以这四气化出五行之气,然后才有身体的五脏,然后才有骨骼经络,才有毛发等等。

他因为恼怒,自然就会心情不好,心情不好,心思就会乱,他的神自然就不会清,心也不静,他被欲所牵缠,当然有荣辱纠缠。

首先说欲,有人常常以为欲就是自己的心思,好比说食欲,贪吃和想吃是有区别的,想吃和吃也是有区别的。

再打个比方,就算一万个人同时闻到臭味或者香味,这么多人同时闻到,他们的鼻子闻的妙用不会干扰。

还有人疑惑的话,那就再打个比方,全地球的人都可以感觉到冷热,大家感觉冷热的这个妙用就是神的妙用,人人具备这个神,动物也有。

我们现在的心识轮回的时候,为什么有六道的区别?这些业缘(善业、恶业)又是如何判断?又怎么影响人的轮转呢?

这里说的人清静而天地归自然,是说人气,《道德经》云:域中有四大,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这一气没有阴阳之说,这一气也没有谁做主导,大道的状态,本来就是无生无灭,所以不可计算年岁,在这无量量的年岁之中,大道自然中化生出虚无一气,也是正常的,说是偶然也可以,说是必然也可以。

再打个比方,你考试没有及格,你老爹怒气无比,这就是烦恼;如果你没有及格,你老爹知道你的状况而不生气,那就是他的心识清净,清净并不是白痴,反而是明净。

能够离开欲望的人,内观他的心识,他的心澄净清澈,因此内心是清澈透明而无碍的,外看形体,看到的是形体的本源,所以无碍于形体,远观他处,一切万物都不留碍,因为内心通明透彻,见证了这个内外清澈,所以于心、于身、于物皆无留碍,如此无碍,这就是空灵。

轻清的天气是重浊地气的源头,灵动是安静的生机根本,人能够常常清灵安静,天地之气都会各归其本然状态。

最后一段说,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这个妄心就是因为那个欲而产生的心思,只要离了欲,得道是自然之事,这是道家最上乘的说法,与佛家的《心经》、《金刚经》一样的,而佛涅槃的时候说的《涅槃经》更是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