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是山里的毛栗子么?”二婶李氏问道,“这东西能煮着吃,今晚才知道能炖鸡入菜,没想到还能炒着吃。”
刘氏瞧瞧王林远,见他并没有什么反对神色,就接着说到:“那就扎几针,砂子粒大也不好进去。”
但是刘氏的话却打开了蓝怡的思路。她知道这次是她狭隘了,局限于现代的记忆力不能自拔,只想着如何做出现代那种糖炒栗子,一味的追求形式,却没有仔细考虑如何改进现有的做法。这般想着,思路便开阔很多。
“大嫂,你是打算将栗子做成吃食卖出去?”王林远问到。
蓝怡抽抽嘴角,她这院前些日里来过一拨拨学做酸菜的妇人后倒是安静了,左邻右里的离着也远,何况厨房靠着的东邻周卫极出差去梅县还没有回来,的确是个不错的实验场所。
蓝怡和两个孩子也有早起的习惯,此时正在温室里除草给黄瓜秧搭架子。
王林喜点头,将锅放在厨房门口,刘氏瞧着蓝怡红扑扑的小脸赶紧将她推进厨房:“大嫂,温室里热你赶紧进屋呆着别受了寒。两个孩子还在温室吧,我去看看把他们带出来,婆婆说了将孩子送她一并带着,咱们这儿炒东西也怕烫着孩子。”
刘氏理所当然地说:“肯定有油和盐呗。”
陈氏冬日也没少剥栗子熬粥,听到蓝怡这么说有些奇怪:“大嫂,栗子皮可不薄,这加了糖砂炒滋味能进得去?”
大伙别惊奇,这些都是蓝怡想做糖炒栗子之后到县城书肆遍查典籍找到的。泪奔啊,她费尽功夫只找到这两条,黄县的点心铺子里有栗子糕却并未见糖炒栗子,梅县至黄县一路上蓝怡虽见过炒熟的栗子,却不知道是怎么做的,书籍上也没有记载。她手里的草药书籍也只记载了栗子的药性和如何入药,并未记载其他食用方法。
蓝怡想了想:“估摸是为了更好的受热,黑色是砂子沾了糖色。”
蓝怡笑着说:“咱们山里的栗子味道不错,栗子是好东西在咱们大周是重要的吃食果品,只是这边人栽种的少了些。我从梅县回来时见着不少地方有人卖栗子做的吃食,味道都还不错。”
虽说是各家分开尝试,但是第二日一早王林喜和王林远两夫妻就带着栗子和砂子等物到了蓝怡家集合,三个孩子都交给李氏在家带着。
蓝怡点头。
“二弟,锅就不必安了,接着用这口熬猪食的大锅吧。”蓝怡的厨房内有三口锅,倒也方便。
众人无语……
四人自是弯腰应下,大嫂对他们的好也都记在心里。
“是啊,毛栗子味儿还成可剥皮实在麻烦,我收回来的都没吃多少。”刘氏想着说,“原来是炒着吃……这能卖多少钱一斤啊。”
“大嫂,我可真是吃不下去了。”刘氏这几日吃了太多半成品的糖炒栗子,现在瞧着都难受。
“二弟三弟,你们觉得呢?”蓝怡转头问到。
所以,她将厨房的栗子洗净半盆,挑了大小一致的泡在清水里让栗子补充水分打算第二日加糖和油、盐、河砂再炒来试试。炒栗子需要不断翻动砂子,这是个力气活,若真是打算做这个生意还得想想如何省力才是,那种老式的爆米花滚筒好像就不错啊。
陈氏也点头附和:“是啊,我咋连栗子味儿都快闻不到了。”
众人点头,摩拳擦掌地很想现在就去试试。刘氏多了个心眼,小心翼翼地问道:“这次咱们是瞒着村里人,还是不怕人瞧着?”
王二叔对毛栗子也不陌生:“田里庄稼收成不好的念头村里人也进山找毛栗子带回来当冬粮,咱们这边山里毛栗子树不多,听说再往东走几十里那边不少。”
“大嫂,我和二哥琢磨着还是到这院来弄好,咱们一块能省点力气。”王林远将装砂的竹篓放在地上,刘氏和陈氏手里都带着半袋栗子,王林喜则顶着一口大铁锅。
蓝怡好笑的看着四人精彩的表情,问着几个孩子:“孩子们,好吃不?”孩子们没怎么吃试验品,现在还有正常的味觉。
“呃,只能这样,糖再少砂子就要划伤栗子壳。等大伙买回去用栗子爪剥栗子还好些。”蓝怡画出样子让王二叔找铁匠打了一堆拇指大小的栗子爪,用着还算趁手。
大伙听是用砂子炒栗子都很惊奇,王林喜抱着大妞妞,任她玩着自己的大手,听到此处问道:“这栗子为啥要用砂子炒,这干净的河砂怎得又变成了黑色?”
蓝怡这话是有根据的,《诗经》有云:“栗在东门之外,不在园圃之间,则行道树也。”说明自西周时期便已将栗子树移进院落或道旁;《吕氏春秋》也记载有“果有三美者,有冀山之栗。”之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