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现实中的农业经济发展问题郑和平介绍到,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农业发展和农村的基础设施不能支撑大规模的产业化生产,虽然近年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农业发展,特别是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但更多的投入是围绕着现实土地条件所进行的,并不是从长远发展角度进行规划和调整。二是农村的土地没有实现高效集约生产,农民的自发性生产占了太大比例,很多土地没有进行高效管理和科学培育,土地所产生的农副产品并不能为社会提供最多的物资保障,真正市场中所大规模供应的农副产品是有公司化、基地化生产方式所产生的。三是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并未形成,“公司+农户”的规模化生产只是局限于有良好生产条件的区域进行,而且这些种养殖的发展是有市场所决定的,生产的规模化往往受制于市场的大小,本地很多的公司的市场供应范围局限、供应能力低成为了制约扩大发展的根本。四是农民的收入低,农民自发生产中所产生的经济价值非常之低,低到很多农民的年实际收入远远低于平均水平,即使是引入各种模式的现代农业生产,农民的收入还是局限于最低级阶段的传统种养殖中,农副产品的附加值并未延伸覆盖,这也是导致了大量农村留守老人和儿童的出现,很多年轻人外出务工,使得土地呈现低效益,根本还是农村的生活条件差,收入低。五是农村的功能设施配套低,不论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还是医疗、教育的软硬件建设上来讲,都呈现了严重的城乡分级问题,城市集中了大量的优势资源,而农村的条件则远远落后于城市,就教育而言,城市中的孩子能接受到最好的教育资源,包括教师资源、教学设施等等,而农村的孩子上学不仅教师水平远远低于城市,有些地方的孩子连日常吃饭穿衣都不能保证,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为边远山区孩子捐衣捐物的善事发生,根本还是没有统筹好城乡一体化发展。
而出现的原因则千差万别,根本上还是政府对于农业发展的政策没有结合好实际,很多政策从上至下都是宏观的指导,缺乏对具体环境和具体区位的实事求是。很多的农业资源没有得到优化整合,并没有在挖潜增效上突出农业资源的优势,特别在市场规律下运行的农业经济,受到政府的政绩思维影响十分严重,农业经济的常态化发展往往会因为政府对于打造所谓的亮点、基地、产业化而左右。对于农业的扶持,没有从根本上加强对农民的现代化知识培育,很多乡镇里面的农技站这些贴地气,能直接指导农业生产的部门被裁撤,农民获取农业知识的渠道反而被限制了。
郑和平用了几乎两个小时向顾维城介绍到自己的调研内容,顾维城和其他人都仔细的听着,对于农业、农村、农民,他们看得太多,平时也讲得很多,但能听到这么多的现实数据,却是第一次,不深入了解就不能掌握实情,这是很多官场所不为的,但这往往是要以,却被功利性所蒙蔽了。
郑和平并没有谈到以后的发展规划,这不是他没有思考,而是这个场合并不适宜他讲出来,毕竟那些规划可能会牵一发而动全身,没有顾维城的指示,他可不敢随意显露。
“和平,你辛苦了!”顾维城听完了郑和平的汇报,语重心长的对郑和平说到。(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