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诡三国 > 第3797章 天衢如砥

第3797章 天衢如砥

第3797章 天衢如砥

秋风拂过河内连绵的营寨,中军大帐之外,斐潜昂然而立。

一般来说,以斐潜当下的地位来说,根本不需要出迎某人的,但是现在斐潜却站在营帐之外,迎接贾衢。

贾衢这一次从上党而来,过太行山,带着兵卒,粮草,牲畜等补充到了斐潜军中。

太原上党,号称小华夏。

这片土地见证了华夏文明的诞生、扩张、危机与重生,正所谓:欲知中国,必看山西;欲懂华夏,须解上党。

之所以显得太原上党一地如此重要,是因为这里不仅是地理环境的华夏小缩影,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还是历史进程之中的备份区。

在五胡十六国、南北朝等分裂时期,太原长期作为割据政权的都城,成为北方汉文化的保留地。上党则因地形险要,多次成为流民与士族的避难所,存续中原文明火种,成为了乱世中的华夏文化的避风港。

贾衢远远见到斐潜站在大帐外相迎,不由得急急上前,拜倒在地:衢参见主公!

斐潜看着风尘仆仆而来的贾衢,脸上露出真切的笑容,上前亲手将其扶起,梁道一路辛苦!

两人相见,一时之间竟然有些恍惚之感。

当年斐潜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别部司马,而贾衢寄人篱下穷困潦倒……

斐潜上下打量着贾衢,看到贾衢已经完全褪去了当年的青涩和稚嫩,呈现出精明强干的姿态,不由得多有感慨,经年未见……别来无恙乎?

贾衢也是看着斐潜面容上的风霜印迹,主公……一向可好?

好,好!斐潜拉着贾衢的手,便是一同往大帐内走。

走了几步之后,斐潜才有些反应过来,便是不露痕迹的松开了贾衢,然后一边示意让贾衢就坐,一边让护卫去倒茶。

斐潜在影响着大汉,但是同样也被大汉所影响。

他当年觉得男男之间手牵手很尴尬,但是现在也会不经意之间习惯了汉代的一些礼节……

汉代人更重视肢体接触表达情感,尤其是男性之间,挽手臂、握手这些动作,都属于礼的一部分。当然,比起对比同时期古罗马男性间拥抱、吻颊的礼仪,汉代的把臂更侧重精神联结而非身体接触本身。

茶汤氤氲。

贾衢双手接过茶盏,并未急于饮用,而是郑重一揖:蒙主公信重,委以并北之任,衢不敢有片刻懈怠。今日得见主公,亦有许多政情需当面禀报。

贾衢言辞恳切,举止间透着一股实干官员的沉稳。

好,慢慢说。斐潜示意贾衢放松,先喝茶,并北之地,乃我军根基,更是新政试行之田,梁道主政数年,其中甘苦,潜愿闻其详。

贾衢喝了两口茶,润了润喉咙之后,将茶盏置于一旁案几上,从怀中取出一卷由骠骑工坊新制的,更易书写携带的桑皮纸册页,让护卫送到斐潜面前。

斐潜展开册页,上面密密麻麻却条理清晰地记录着各项数据。

主公,贾衢缓缓的说道,自主公重民重技之策以来,并北诸郡,尤以上党、太原为著,气象已非昔日可比。

愿闻其详。斐潜一边看着册页,一边说道。

贾衢显然是心有成竹,对于管辖之地的情况很是熟悉,上党、太原两郡,新增登记匠户三千余户,皆因工坊定制、军械营造、水利修缮之需而增之。以往匠户地位卑下,赋税沉重,子弟难有出头之日。如今不仅匠籍单独管理,赋税有所减免,其杰出者,如改进冶铁风箱之冯氏、研制新式耧车之李匠,皆因技艺精湛,被授予「工师」之衔,享百石俸禄,见官不拜,子弟亦可入工学就读。有此等为楷模,便极大激励了民间钻研技艺之风。去岁,仅太原一郡,由民间匠人提出并获采纳的各类器械、工艺改进建议,便有十七项之多,应用于农事、矿冶、纺织,收效显著。

斐潜眼中闪过赞赏之色,民力无穷,智慧亦无穷。昔日腐儒视工匠为奇技淫巧,实乃大谬。唯有重其实用,尊其辛劳,方能激发其创造之力。

贾衢也点了点头,继续道:其次,以往太原上党两地郡县官吏,往往身兼数职,催科征税、断狱缉盗、劝课农桑,看似全能,实则难免精力分散,未能尽职。

这个问题,原本是不好解决的,尤其是在战乱的局面下。

所谓民众百姓推选民官,即便是在后世也避免不了各种问题,何况是在大汉当下?

没有足够的约束制度,就算是芝麻大的权柄,都能掏出一个巨大的贪腐窟窿。

幸好,太原上党之地相对来说地理位置较好,在早期和中期的几次战争之中,一方面是持续时间不长,损耗不大,另外一方面则是烈度不高,而且还收拢了一些逃难的流民,补充了当地的人口。

因此在太原上党之地,才有了一些补充新官吏的基础……

贾衢继续说道:并北各郡已逐步设立劝农、工、市、学等专职官椽。农椽专司推广新式农具、优选粮种、兴修陂塘;工椽负责督造官营工坊、核定匠户等级、管理矿产;市掾则平抑物价、管理市集、征收商税;学椽不仅教习经义,更增设算学、工律等实用科目。职责分明,考绩有据,官吏各司其职,效率大增。去岁秋收,上党郡因推广新式犁及代田法,加之水利修缮得力,粮产较三年前增产近两成。

好!斐潜抚掌,分职专司,方能人尽其才,术业专攻。看来此策在并北已初见成效。

贾衢继续汇报道,以往士途狭窄,非通经明律者难有晋身之阶。主公设立科举以来,凡在农事、工巧、算学、医药、乃至善经营、通译语者,只要确有实绩,经考核,皆可入仕,或授予相应职衔待遇。去岁并北各郡科考之士,通经者仅占四成,其余六成,皆为有一技之长之实干人才。有善治牲畜疫病之兽医,被授予厩苑令;有精于算术、清丈田亩无一差错之老吏,被擢升为户曹史;甚至有善于与匈奴、乌桓部族交易之商贾,因熟悉边情、促进互市有功,被聘为市掾属官。此举,使得许多原本无望仕途之才,得以崭露头角,为国效力。民间风气亦为之一变,父老多教子弟,莫只盯着那几卷经书,而是各展其长,各有其用。

斐潜听得连连点头,此方为百业皆士也。以各业取士,非是贬低经义,而是拓宽士途,使天下英才,无论出身,无论所专,皆有报国之门,晋升之阶。唯有如此,方能聚天下之力,成非常之功。梁道,科举应试推行后,民间可有何变化?

贾衢拱手而礼,肃然而道:主公此问,臣诚亦有所感。镇并北数岁,深察华夏之民,其韧如蒲苇,勤胜禹稷,实冠绝四海。夫黔首非不堪贫窭,亦非天性悖序。昔管仲治齐,仓廪实而知礼节;韩非论政,斩首级以授爵秩。今民所虑者,非阶序之有无,乃类商君悬木徙木,患阶牓之通塞耳。但使力耕可得粟,战功能封侯,则兆民自当箪食壶浆以从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