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铎自从见崔齐光站出来,脸色就又难看了几分,原来背后的人果然是他……自从靳铎继位,这满朝文武几乎就分成三派:支持皇上的,支持靳镦的,还有一派就是支持靳锋的。
“张清,你不要其人太甚,方某行的端做得正,因你毫无凭据的猜测现在已经被逼的亲自去提人。你居然还要将我比作那犯人,你是何居心!”
靳铎一看张清被太子问的哑口无言稍感宽慰,望着自己的长子只是云淡风轻的站在那里,却吸引着所有人的目光,靳铎内心有一股自豪之情升起。这是他和妻子的子嗣,是他的血脉!
“既然英王如此说,方将军,你现在就回大营一趟,亲自将人带来好了,朕倒要看看,那两人到底是不是安兴邦的子女。”
方征云知道皇上的难处,朝着皇上行了一礼转身就走,后面还跟着一个张清。
其实他们还真是冤枉了张清,此刻他面无表情实在也是被英王吓了一跳。这英王怎么会站在了他这头?也只有张清心里明镜似的知道,自己身后的人可是和英王截然不同的立场啊。
朝堂上的规矩,大臣当然可以单独上奏,但是私底下在上奏前总是会知会顶头上司一声,这是人情,省得让人觉得骄纵,留下不好的印象,这些是心照不宣的事情。
说完还看了方征云一眼,方征云听了这话立马暴跳如雷。
是什么原因让张清跳过吴非,急不可耐的上奏了呢?大家心里又明白了几分,这个时候谁出头那定然是张清幕后的人了。
这吴非是个典型的墙头草,虽然是整个督察院最顶层的左都御史,但是整日里无所事事,看着风往哪里吹,他就向哪里靠。就好像刚刚张清越级上奏,他不声不响,这会看太子发怒,又赶紧请罪,好将自己摘出去。这样的人平日里还好,到了关键的时候却靠不住。
“哦,也就是说张大人一不能肯定送信的人是安家公子,二也不能确认道观中被抓走的不是乱臣贼子。那么本太子敢问张大人,是谁给了你胆子,单凭一己揣测就在朝堂之上、大殿之中参奏国之重臣。你们御史难道就是靠着猜测去想象事实参奏的吗!是谁教你这样为官的!”
“皇上,本王认为,张大人虽然没有铁证可以证明方将军的手下捉拿了安家兄妹,但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总是有些缘由在里面。与其在这里打口舌的官司,不如派人去军营一趟,将人提来不就全都清楚了。”
这是你自找的采集的爽不爽?给你提示了会给随机内容!居然还采集!
“回禀皇上,这件事情微臣确实不知,但是我督察院众位御史绝不敢玩忽职守,绝不会捕风捉影。想来张大人也是关心则乱,这才犯了这样的错误,微臣请皇上饶恕张大人失察之罪。”
众位大臣看到崔齐光出头,内心纷纷猜测,难道这张清背后的人是英王?只是一个个低着头,脸上不显半分,就连张清也是毫无表情,甚至连一丝激动的意思都没有。众人又在心中骂了一句老狐狸!
崔齐光说完挑衅的看了靳铎一眼,这件事情明显着是针对方征云而来,虽然他现在还不知道这幕后之人到底是谁,但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即使不是朋友,在这件事情上也是和他利益一致的。所以崔齐光才毫不避讳的站出来,推一把,让这场戏继续唱下去。
“臣附议张大人,请方将军与张大人同往。”
“臣附议”……
此人穿着四爪子的蟒袍,并未下跪,只是对着靳铎屈身一行礼。
靳铎看着底下跪着的十余人,内心再次叹了口气,深深的看了一眼方征云,大袖一挥,轻声说道:“去吧。”
“是,微臣遵旨。”
“英王此言虽有道理,但是为了一个捕风捉影的说法就去怀疑国家栋梁的肱骨大臣,实在是过于小题大做了。如果因为随便一句怀疑的话就去彻查臣子,那朕每日也不必为其他的事情操心,光是忙乎着查抄自己的臣子就行了。这样做岂不是伤了臣子们的心,朕断然不能让这样的事情发生的。”
“方将军且慢。”
吴非一席话说的张清险些吐血。这个吴胖子别的本事没有,坏人事的能耐数一数二,这几句话就将他推向了所奏不实、捕风捉影的地步。
这些年靳铎与靳镦、崔齐光数次交锋,只是无奈对方势力庞大,手中不仅有兵权,更是掌控着户部和礼部,所以十分难缠。
崔齐光的话音刚落,张清赶忙接口:“臣愿与将军同往,请陛下恩准。”一个头扣下,表明他的决心。
他京城指挥使司数万人并不在城内,平日维护城中治安的是五城兵马司的人,他的人都是驻扎在城外十里处,就是策马快行,平日也需要大半个时辰才能到达,这来回之间可就是两个时辰。
靳铎见对方步步紧逼,最终还要来个当堂对质,早就怀疑这京城指挥使司是遭了人家的算计,现在若去提人,这事情八成是不能善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