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听得光绪变声期特有的声嗓音,疾步进入御书房,房内温暖如春,檀香袅袅,只有李鸿藻与两名小太监侍奉光绪左右,一向与自己不和的翁同龢并未在房内,想来是光绪有意为之。李鸿章打打衣袖,伏地拜曰:“臣李鸿章叩见皇上,吾皇万岁!”
光绪放下手中的奏折,看到对着自己的红宝石帽顶,朗声道:“爱卿平身!”
“谢皇上。”
李鸿章低首站在一旁,光绪吩咐道:“给二位李大人赐坐。”
小太监搬来两张圆凳,二李谢恩后欠着身子坐在凳子上。光绪道:“渐浦公为国操劳久居外镇,考核民情,综览世事,深知社会积弊,洞悉民间疾苦。现如今国家疲顿,列强环伺,朕前日召见在朝中为官的部分洋人,谋求强国之道,西人郝波利言道,中华之弱,在于死守一个农字,今日海运发达,乃列强并争之世,我国亏就亏在一个农字上。”
“郝波利给朕举了个例子,现下不列颠国本土人口不过两千万,从事农耕、畜牧者不足一半民众,其余皆从事商业、治病、教书、工业等,故才铸就一个强大的不列颠国。朕在想,若是只有一半的国民种地,那怎么可能保证粮食的自足?莫非全部靠向外掠夺?郝波利又言,在其家中有一农场,六百余亩田地,只需三十人种植,有机器名曰翻犁、播种、收割,一人操作可顶十余人。听到这里,朕感慨万千啊,若是大清能有如此机器,何愁国家不强?”
光绪说完将目光锁定李鸿章,李鸿章认真地谛听光绪的每一句话,见光绪看向自己,想来是要自己发表意见,李鸿章拱手道:“据臣所知,洋人之器械非一厂所为。比如火器,枪管加工、磨圆、淬火等等工艺需要二十余道,至少要五家作坊。臣试着在天津创办枪械所,却始终无法造出与洋人相同的火器,一是我朝技工缺乏,导致技艺不精,二是制造机器全部仰仗进口,受洋人牵制。依老臣之见,洋务之事,总以持重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