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反派夫妻日常(穿书) > 143、第一百五十三章

143、第一百五十三章

叶雅芙摆手:“你们继续你们的,别送我了。”

离开一品居,叶雅芙倒真驱车往家里去。

这阵子都忙,倒是疏于对儿子的照顾了。

康哥儿虽不是她生的,但毕竟养他多年,比起原身,他的亲生母亲来,叶雅美自信不差什么。

甚至,她比他亲生母亲对他还要好百倍、千倍。

自己养的孩子总归有感情,叶雅芙早把他当自己亲生的待了。

何况她也没打算再生一个,所以康哥儿将是她唯一的血脉。

对这唯一的血脉,叶雅芙自是十分疼爱、尽心呵护。

康哥儿已经七岁,去岁开始拜了师父启了蒙后,现在越发的懂事守礼。

夫妻二人如今虽都忙,但却商量好了,每个月必须各自抽出两天时间来单独好好陪一陪儿子。另外,再各自抽出一天时间共同陪伴儿子。

吴容秉如今被调派到兵部任职,而自从北伐军凯旋后,军中多番改革,他自然十分忙碌。

好在叶雅芙做生意时间上更为自由一些,这段时间便主动的承担起多照顾儿子的责任来。

中午有午休的时辰,小孩子需要睡午觉养精神,那老夫子自然也要。所以,午休的时间还挺长,有一个半时辰左右。

回到家时候,康哥儿也才吃完午食,正准备在庭院里走会儿消消食后,再去窗前桌下练两张大字。

天已经渐渐热起来,康哥儿走得背后都起了一层汗来。

正打算进屋去凉快凉快时,忽而听到母亲声音。

康哥儿一刻都等不及,立刻扭头循声去,就见母亲熟悉的身影果然出现在了眼前。

康哥儿再磨练得稳重,被夸老成,在父母亲面前,总归是一副孩子心性的。

他立刻心中一喜,便朝母亲小跑而去。

“娘。”但走得近了,到了跟前后,又稳重起来,弓腰作揖道,“孩儿见过母亲。

“快起来快起来。”叶雅芙伸手扶起儿子,“你我母子,无需这些个礼数。”然后同儿子并排,一道往深深庭院里去,问,“吃过了?”

“嗯。”康哥儿答,“才吃过不久。听母亲的话,在院子里散步呢。”平时算是寡言的康少爷,这会儿立刻成了小话痨,“但溜达得也够久了,儿子才刚刚打算回屋去练字的。”但又赶紧转了话头,“不过,既娘回来了,我就陪陪娘,在娘跟前孝敬。”

想想儿子其实也挺孤单的。

其实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最喜欢玩儿,也是最爱热闹的时候。

虽说古人都早熟吧,但也不能过分的磨灭小孩子爱玩的天性。

尤其是寻常她和吴容秉都有自己的事忙,不在家,不能好好的陪伴在他身边,他就更需要个一起玩耍的学伴了。

这阵子,叶雅芙一直在考虑一件事儿......就是想把三郎接进府来,同康哥儿一起读书。

康哥儿同他小叔有几分缘分,三观也合。

若是能一起读书,相互间也有个伴儿。

之前之所以没有这样做,是因为吴心莲还在那个家。她不是个安分的,怕她会想法子搅和,所以索性“秉承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原则,不想那些个。

但现在,吴心莲早去了惠王府,往后也不会再归娘家,所以,也是时候接三郎来府上了。

这事叶雅芙自有同丈夫商量过,吴容秉略微思忖后,表示没意见。

所以今日,叶雅芙在儿子面前郑重其事的说起了这事。

“想不想你小叔叔每日都跟你一起?”叶雅芙。

康哥儿惯来机灵,闻声双眼一亮,立刻知道母亲说这话并不只是说说而已。所以他问:“娘是要接小叔叔进府住?”

叶雅芙摇头:“不接来一起住,还是各住各的,但可以来同你一起跟着程夫子念书。不过这件事,得你自己去同你小叔商量,看他愿不愿意。”据叶雅芙所知,公爹如今还真在家开起了学堂,收了些学生。

而三郎,就跟着公爹读书。

虽说课后私下里可以开小灶,但一对多,显然是没有一对二效果来得好的。何况,他们为康哥儿请的,是学术界的大儒。

若三郎能来,不仅对康哥儿好,对三郎也好。

“好,小叔叔肯定愿意。

吴清泰愿意,吴兆省更愿意。

程夫子那边,自有吴容秉去说。他老人家不介意多收一个学生,只要是可塑之才,他愿意多教一个,但若是不学无术者,给再多银子都不教。

文人自有文人的傲骨在,吴容秉夫妇能理解。

所以就约定好了,一个月为期限。一个月内先教教看,观察观察,若能令他老人家满意、达到了他老人家的期许和要求,再正式收他进学不迟。

程夫子没意见。

而吴兆省对小儿子能得到这样的机会,十分珍惜。

晚上,夜景无人之时,他劝儿子:“去了之后好好念书,听夫子话,也照顾好康哥儿,别给你兄嫂添乱。”

已经十二岁,算是个小小少年郎的三郎,褪去了幼童时的顽劣,越发的稳重起来。

“爹放心,儿子知道该怎么做,也不会给兄嫂添乱的。”十二岁的吴清泰已经有了几分大人模样,一言一行循规蹈矩,倒是同他父亲如出一辙。

小儿子有了更好的去处,于他往后的人生有助益,吴兆省十分欣慰。

他这辈子是不指望了,秀才也不考了,这辈子能靠教书赚点银子存点养老钱和日后给小儿子娶媳妇的钱,已然十分不错。

他对自己是没什么期许了。

所以,自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

长子虽优秀,可毕竟父子间闹过那么一场后,便不多亲厚了。且他的优秀完全是他自己天生的,与生俱来的读书料子,同他不太相干。

继子读书好,虽他有一定功劳,可二人早闹翻,如今更是老死不相往来。

所以,吴兆省自然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了小儿子身上。

“三郎,你天资不差,一旦开窍,只会比现在更好。所以去了后,好好学。若能趁早考个童生,再中秀才......你的前程将一片光明。”

吴三郎早已懂事,对父亲的教诲,他牢记于心。

“爹放心,我会好好念书的。不会让爹失望,也不会令大哥丢脸。”

别人没条件,创造条件也要好好读书。他既有这样的条件,自该比他们更认真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