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53、第053章

王牧寻调去了编辑部,其余人等,基本上是一人担多个职责。

他们组成了一个小而精的出版社。

装修好的三楼办公室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开会。

“以前大家的工作量并不饱和,像申请书号这类的工作,红姐就能兼顾。当然,大家手头上的工作多了,工资也应该做出相应的调整。调整工资的事,陈主任你来负责。”

陈主任答应了一声:“好,我先做个计划表。”

这么安排大家都高兴。

这个年代的人,家庭负担都重,大家都愿意做多一点活,工资高一点。

林遇梵坐在上首,道:“最近这一个月,办公室装修,我们没有上班,但也没闲着,大家对港城的图书和杂志市场做了一个基本的摸底。卉岩你来跟大家说一下,调研结果。”

卉岩第一次做领导,但很有领导的范儿,她翻开笔记本,“我们编辑部我、阿晋和曾哥三个人做了两个调研报告,都已经提交给社长。我在这里简单给大家汇报一下结果。

“港城现在人口有一百八十多万,而且最近从国内迁移过来的人口大量增加,这部分迁移过来的,识字率很高,都是报纸杂志和图书的爱好者,读书市场的空间还是蛮大的。”

“目前来说,杂志多为一月刊或者双月刊,内容以严肃文学和时事评论为主,缺少趣味性的杂志。”

“图书市场也类似,通俗小说有,但还是有比较高的阅读门槛,缺少适合普通老百姓的市井小说。”

等卉岩说完,林遇梵问大家有什么想法。

目前出版社手上除了要出版的一本季书同小说外,还有两本通俗小说在等待印刷。

之前本来还有其他计划的,但都被林遇梵叫停了。

陈主任先发言:“我们出版社现在并不赚钱,如果编辑部的调查方向没有错,那么我们接下来,应该出一些门槛更低,适合更多普通老百姓的小说。”

编辑曾哥还是有一些读书人的高傲的,他道:“通俗小说门槛本来就已经够低了,如果再低,会不会拉低我们出版社的档次,导致我们整体的形象降低,以后那些大作家都可能不愿意跟我们合作......”

阿晋也有这个担忧:“是啊,档次做低了,那些知名作家可能就不会选择我们了。’

这确实是个问题。

林遇梵道:“不如这样,我们之前不是要给出版社改名吗?那就不改名,依然保留群青出版社的名字,专门出版各种各样的市井小说。”

市井小说非常有发展前景,上一世,大概在三四年后出现了一种在市井小民中很受欢迎的小说,叫五毫纸小说。

五毫纸小说每本只卖五毛钱,很便宜,也很简短,每一本只有3-4万字,非常通俗易懂,男男女女的老百姓都爱看。

目前物价还没那么高,他们可以试着推出三毫纸小说,只卖三毛钱一本,循序渐进。

卉岩大概听明白了,“也就是说,我们继续用群青的名义,推出社长你刚才说的三毫纸小说?”

林遇梵点头:“对。同时,其他的小说,用寻光出版社的名义出版。我们自己一开始就像工厂里的那些生产线,分开来运转。

这可以的!

陈主任有些担忧:“三毫纸那么便宜,除掉成本,赚不了多少钱吧?”

林遇梵在家算过账,她说:“薄利多销。出版这种市井小说,跟其他的文学小说是完全不一样的,我们可以同时出版十本二十本市井小说,假设1本小说除掉成本我们能赚1毛钱,一万本能赚1000元,我们一个月生产5万本市井小说,那就能赚

5000元。其他小说想要印刷出版销售5万本,那是不可能的事,但如果是十几二十本市井小说累计出版销售5万本,那就完全可能。”

一个月赚5000元,一年就能赚6万!

立马扭亏为盈!

这个饼刚画上,大家似乎已经吃到嘴里了。

阿棠听了有些兴奋:“我觉得可行。很多文化程度不高,又没时间没钱去看电影的,完全可以在家看市井小说。三毫纸那么便宜,大家也买得起。”

林遇梵:“是的,主打的就是大家买得起,又看得懂。还可以互相传阅。”

王牧寻想了想,“一本三四万字,那岂不是薄薄的一本?”

林遇梵考虑过这个问题:“印小一点,比巴掌大,那就会厚很多,而且便于携带。’

刀姐笑道:“那完全可以放兜里,去哪儿带到哪儿,看到哪儿。”

岩:“这有点像小人书,不过我们没有图画,只有文字,阅读信息量更大,受众肯定也比小人书广。”

王牧寻在印刷上了解的比较多,他建议:“封面可以找人画彩图,用彩色印刷,成本不会高很多,但能提高档次,也会让这三毛钱更物有所值。”

林遇梵觉得这个建议可行。

阿晋:“这种市井小说我们可以找多一些作家来长期合作,三四万字很快就能写出来。有些作家长期困顿,写写市井小说,也能帮他们解决温饱问题。

曾哥担心执行上的问题,他建议:“我们最好能拿出样本给他们参考,不然,我怕他们会写偏了。”

卉岩略微思索。道:“也不需要样本,我们把市井小说大概方向列出来,以及应该怎么写会更好看,更畅销,我们把要求都详细列出来,再找适合的作家一个个详谈,问题应该不大的。”

大家越说越来劲,都觉得这个方向有奔头有盈利的希望。

只要有盈利,他们的出版社才能长久。

聊完出版方向,定好调子,大家准备分工。

林遇梵微微撑了撑手:“先别着急分工,我们还有杂志的事没聊。”

王牧寻好奇:“之前我就想问,我们调查杂志做什么?”

林遇梵道:“因为我想做一本杂志。”

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们是出版社,没有做杂志的经验。

但林遇梵和王牧寻有。

王牧寻有些惊喜:“我们要做小说杂志?”

林遇梵摇头:“单单小说可能影响力会没那么大。”

她在其他方面没什么大理想,但在这件事上,她是有追求的。

“我想做一本以趣味故事为主的杂志,杂志内容包罗万象,只要有趣,合法,什么都可以有。名字我也想好了,就叫《万象》。

点意思。

卉岩来兴趣了,“我们邀请作家来写?”

林遇梵:“我们可以自己写,但主要还是邀请作家来写。我们不是有很多的作家资源吗?有些作家可以写市井小说,有些作家不想纡尊降贵,不愿意写,那可以邀请他们给《万象》投稿。只要第一期顺利出版,后面就都好办了。用寻光出版社的

名义出版《万象》,再以《万象》为据点,吸引各种优秀的作家,让这些优秀作家相信和选择寻光出版他们以后的作品…………"

如此慢慢将寻光发展壮大。

陈主任点头:“这个杂志有得做。但可能要花不少钱。”

林遇梵说出了自己的计划:“用市井小说赚钱,把《万象》慢慢滋养起来。”

跟着一个有目标,有理想,还有钱的老板,真好。

大家都说可行!

阿晋问:“《万象》是半月刊,还是一月刊?”

林遇梵:“初步计划是半月刊。一个月两期。想要做起来,我们的人手肯定不够。谁愿意负责《万象》的筹备工作?”

很明显,负责市井小说虽然跟理想有点距离,但拿到手的工资应该会比较高。

编辑部的人心里向往《万象》,但现实生活压着,又不得不选择三毫纸小说。

见大家不说话,王牧寻自告奋勇:“我可以给《万象》撰稿,杂志的其他事,我也可以负责。”

难得王牧寻愿意承担责任,林遇梵笑道:“好呀。那《万象》暂定王牧寻主导,三毫纸小说卉岩主导。接下来要招聘多少人,你们先列个清单出来。”

陈主任清楚出版社并没有多少钱,他比林遇梵要节约:“现在四个编辑都先用着,两边再各招聘一人,再多压力就大了。”

阿棠开玩笑道:“老板都没说压力大,主任,你的压力也可以不用那么大。”

其他人也跟着笑。

就算出版社暂时不赚钱,大家也都不会太担心,毕竟赵太太不可能没钱。

林遇梵目前有二十多万在手,确实也没有太大压力,目前来说,这些人她养得起,不过要长远计划,陈主任是对的。

她道:“你们听陈主任的。

坐林遇梵旁边的贺晓晴,快速做着会议纪要,她发现表姐在出版社和在家完全不一样。

表姐在出版社,简直是熠熠生辉,很有老板的派头。

她是越看越钦佩。

开完会,进行简单的分工,刀姐出去给大家买了下午茶。

老板请客,皆大欢喜。

清晨的港口,雾气渐渐消散。

季书同独自一人拿着行李箱跟随着人潮下了轮船,他太太留在了海城,没跟着他来。

他要先去驻港办事处找高主任。

季书同本来要在海城找相关人士反映情况的,但时局变化太大,海城的官员短短几个月时间里又换了一拨,他都不知道谁是敌人,谁是友人了。

况且最近国共在徐州激战,南京政府在准备南迁,海城也是人心惶惶。

再加上远水救不了近火,他唯有来港城,把自己从赵彦晖口中得到的真相,详细诉说给高主任,让高主任来处理才是最好的办法。

他要害他父兄的人填命!

如果高主任没办法帮他报仇,那他就只能自己买凶复仇。

只要出得起钱,港城不要命的杀手,有的是。

给父兄报了仇,再把这边事情处理好,他准备带上妹妹回海城跟妻子汇合,之后一起到国外去。

以后国内时局怎么变,也与他无忧了。

下了轮船,季书同张望着找自己的司机,左看右看,没看到自家司机的身影。

他只能往外走,想去外面寻找。

走着走着,发现不远处有人朝他挥手。

“季二公子!”那人喊他。

季书同细看,认出了对方,是他大哥的同事。

高主任下面的一个队长。

名字他一时想不起来。

只见对方挤过来,自我介绍:“季二公子,我是崔原,高主任让我来接你。”

听说是高主任让对方来接的,季书同既意外又高兴,他笑着打招呼:“崔队长,好久不见。高主任怎么知道我今天抵港?”

崔原接过季书同手上的行李箱:“应该是听你妹妹说的吧?主任有紧急的事,要找你聊,所以才特意派我来接你的。这边走,车就停在外面。”

季书同跟着崔原走出了码头,他边走边脱掉了大衣。

太阳露出了脸,阳光温暖和煦。

12月底的港城,依然温暖。

这地方真适合过冬。

两天后,季书同的遗体被海水冲上岸,身上没有伤口,溺水而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