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第六百四十六章 伤心

秦淮瑜的司机也是老司机了,但是开起车来毕竟不如在部队里摸爬滚打的楚云韶和秦淮瑾。

就算他急得头顶冒火,也得老老实实地看着司机师傅开车。

到了家门口,他看见了熟悉的军车,知道小弟已经来了,才算松了口气。

秦明跟在父亲母亲身后,神情严肃,他从来没见过父亲如此慌张。

秦淮瑜上楼之前,脑海里一直回响着上次上个礼拜回来的时候,父亲在书房里跟他说的话。

那时候的父亲已经站不起来了,可是说那些话的时候,他依旧强撑......

随着“点亮未来”活动的成功举办,“希望之光”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贺君鱼和林泽宇也意识到,公益事业不能只是一时的热潮,而应该形成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地区能够持续受益。

于是,他们开始着手制定更加系统化的帮扶计划。首先,针对教育问题,贺君鱼联系了多所知名高校,希望能够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她提议设立“希望奖学金”,专门为贫困地区的优秀学生提供资助,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同时,还计划邀请高校教师定期到当地开展支教活动,为孩子们带来更丰富的知识和视野。

林泽宇则把目光投向了医疗领域。他了解到,很多偏远地区由于交通不便,村民们生病后往往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为此,他积极协调相关部门,在多个贫困县设立了流动医疗站。这些医疗站配备了基本的诊疗设备和药品,并安排专业医护人员定期巡诊。此外,他还推动建立了远程医疗平台,让当地的医生可以通过网络与大城市的专家进行会诊,提高诊断水平。

为了更好地促进就业,贺君鱼和林泽宇还联合了一些企业,在贫困地区开展了职业技能培训项目。他们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开设了诸如手工编织、农产品加工等实用性强的课程。通过培训,村民们掌握了一技之长,不仅提高了自身的就业竞争力,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这一系列举措的背后,是贺君鱼和林泽宇无数个日夜的努力与付出。他们经常深入基层调研,了解群众的实际需求;反复与各方沟通协商,争取更多的支持与合作。尽管过程充满艰辛,但每当看到那些因他们的努力而改变命运的人们脸上洋溢的笑容时,夫妻俩就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希望之光”的帮扶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贫困地区受益于他们的善举。然而,贺君鱼并没有因此而满足。“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她时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于是,在她的倡导下,“希望之光”又启动了一个全新的项目??“文化传承工程”。

这个项目的初衷是为了保护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贺君鱼发现,在一些偏远山区,虽然物质生活逐渐改善,但传统文化却面临着失传的风险。许多传统的手工艺、民俗活动因为缺乏传承人而濒临消失。为了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得以延续,她决定采取行动。

贺君鱼亲自走访了多个古老村落,寻找那些依然坚守传统技艺的老艺人。她与老艺人们促膝长谈,倾听他们的心声,记录下每一个细节。然后,她把这些宝贵资料整理成册,并通过各种渠道向社会宣传推广。同时,她还组织举办了多场传统文化展示活动,邀请各界人士前来参观体验。活动中,不仅有精美的手工艺品展览,还有精彩的民俗表演,吸引了大量游客的关注。

为了让年轻人也能参与到文化传承中来,贺君鱼和林泽宇还特别设立了“小小传承人”培养计划。他们从当地学校挑选出一批对传统文化感兴趣的学生,为他们提供专业的指导和培训。这些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掌握了传统技艺,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心中种下了热爱传统文化的种子。相信在未来,他们会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新生力量。

除了在国内积极开展公益活动外,贺君鱼和林泽宇还将目光投向了国际舞台。他们意识到,在全球化的今天,公益事业不应该局限于某个国家或地区,而是要着眼于全人类的福祉。于是,他们带领“希望之光”走出国门,与其他国家的公益组织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

在一次国际交流活动中,贺君鱼结识了一位来自非洲某国的公益人士。这位朋友向她讲述了自己家乡面临的种种困难:干旱缺水、疾病肆虐、教育资源匮乏……听到这些情况后,贺君鱼深感同情,当即表示愿意伸出援手。回国后,她迅速组织团队展开调研,并制定了详细的援助方案。不久之后,“希望之光”便带着满满的爱心物资踏上了前往非洲的土地。

在那里,他们为当地居民修建了多口水井,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人们的饮水难题;建立了简易诊所,为患者提供了必要的医疗服务;捐赠了一批教学设备,改善了学校的办学条件。更重要的是,他们带去了中国人民的友谊和支持,让那里的人民感受到了来自遥远东方的温暖。

经过多年的努力,“希望之光”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公益品牌。它不仅在国内赢得了无数赞誉,在国际上也享有很高的声誉。贺君鱼和林泽宇这对夫妇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爱与奉献的意义,成为了许多人学习的榜样。

然而,他们从未停止前进的脚步。在他们看来,公益事业就像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需要不断地奔跑、坚持。每一次面对新的挑战,贺君鱼总是充满信心地说:“只要心中有爱,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