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风被提上来了,看起来是各方脚力的结果。但同时还有另外一种原因,这是他自我奋斗的结果。试想他也原本出身于长安,当年还在太学读书,但却自愿下放从军,到那荒蛮的南方,一去就是好多年,这有几个人能屈身忍受?那里瘴荑满地,于长安完全是两个世界来,但他却能坚持下去。这样的人,如果说是仅仅为了体验疾苦,而没有胸怀大志,这样的话谁又能信来?但他当时体现在人前的,确实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他并不是为了自己,而是舍家为国,才到了那里。
他一路韬光隐晦,一路风尘仆仆,从北到南,又从南到北。他也侍奉过不同的人,性格狷急者有之,心思狭隘者有之,他每次都能作到从容应对,使自己的举止不至于失仪。尤其在南方那几年,他一面是尽心尽力,把事情做好,一边是忠于上司,作什么都不逾规,这样他对上对下,都得了口碑。所以当他被上司怨陷时,下面的人才蜂起,敢为他出头。
这些都是以前的事情。从现在来说,汉武对他这么信任,一方面固然是他树立了良好的形象,在汉武面前,另一方面,还有更重要的,那就是实力。临风有他自己的实力。这实力不仅仅包括他个人,临危不惧的那一种风度,更有他手下的将士,那从南方带过来的五千人马。虽然五千人不为多,但因为他们就驻扎在长安不远的地方,这到万一时候,随时可以调用,这也是汉武考虑的一着。那时临风还没有回来,所以汉武想着把这一批峒兵调离北上,但现在他又改变主意了,叫他们留候灞上。
这是为什么呢?原来汉武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因为虽然可以使临风接管了治安,但这里毕竟是笑面虎的父亲经营了多年,手下人等盘根错节在那里,你一纸调令,派一个光杆司令去接管,他们会全服了吗?这自然是值得怀疑。所以就需要震慑他们的力量,等位子坐得安稳,自然可以一个个的把原班实力人物换掉。
汉武是遵循着这样一条思路行事,临风也自然毫无异议。但有一点,汉武扶起一个人,他最重要的考虑,是这个人能否完全的效忠于自己。这样他所作的决策,才能为以后所用。看来,汉武是完全的信得过临风了。虽然是个小小的举措,但这样的行事,对以后将产生绝大的影响,这却是无由质疑。
长安兜兜转转,在它们里面故事不停上演。这是福呢?还是祸?我们个人无法猜度。我们只知道有些事,是人为的,是需要个人去努力筹措,才能走向成功。而这样一座长安的城,它能否在每次危机到来之前,都能转危为安呢?我们暂时还不知道,我们拭目以待。
长安的风刮起了,那黄土中,多少熟悉的面孔,经过你面前。你看着他们的来来去去,小至小老百姓,大至天子圣人,构成了时光的卷,被风一遍一遍的翻动着。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