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光宗耀明 > 第40章、一鲸落,万物生

第40章、一鲸落,万物生

朱常洛在辂亭里能站直,就算顶部还有些装饰,但总体毕竟两米左右高了。</p>

他小时候虽然不受待见,却始终还是皇子,饮食方面比普通百姓当然要好得多,身高大约是刚过一米七。</p>

现在朱常洛就站在辂亭,掀开前面的一扇红帘,看向外面。</p>

亲眼所见这个时候北京城的街景,朱常洛的眼神是好奇的,也是凝重的。</p>

之前行经天街时,他并没多看。</p>

过了天街就出了正阳门,到了南廓城。</p>

嘉靖三十二年,道君准备扩建北京城,最初规划的外城东西十七里、南北十八里。</p>

但钱不够。</p>

在严嵩的建议下,只是先把南面的廓城修建了起来。</p>

正阳门外当年的坊厢居民从此也成了“城里人”。</p>

通往正南方永定门的正阳门大街要经过数個路口,最主要的路口是连同广宁门、广渠门的交汇处。</p>

朱常洛挪到右手边,掀开了那边的窗帘看过去。</p>

他要面对的大明,他还没见过。</p>

那是“繁华”的骡马市街和菜市街。</p>

北京城已是四重格局。</p>

最里面自然是紫禁城。</p>

而后是包裹着紫禁城的皇城,其内基本上是直接为皇帝服务的太监们再加上一些礼仪建筑。</p>

中间是旧城,各大官衙、各库、各厂和许多官宅分布其中。虽然也住有百姓、有商业场所,但最外围显然更加宽松、活跃。</p>

这最外围,就是修筑了城墙的南廓城和另外三个方向的坊厢。</p>

如今朱常洛触目所及,却是多有陈旧、凋敝之意。</p>

许多房子上的瓦片不是常经打理,破碎的不少。</p>

看似气派的楼店,柱子上也多有掉了的漆,斑斑驳驳。</p>

到了这南廓城,自然不能也不必完全禁止百姓出门惊驾。</p>

大明的百姓总体是顺服的。</p>

朱常洛看着远处见仪仗到来后跪着的百姓。</p>

敢于抬头的极少,但他们的衣装、肤色、个头,还是让朱常洛远远地看过之后有个结论。</p>

身为大明子民,体面的,只是极少一部分人。</p>

街面的整洁程度让朱常洛大为意外,想了想又在情理之中。</p>

宫里有那么多太监宫女勤快洒扫,这条街哪怕因为天子要出行而提前洒扫过,却仍旧只能是这样。</p>

要知道,这都城的路面还大多都是土路。</p>

除寥寥几段路是石渣路、天街一带是石砖路外,其余道路平日里根本就是坑坑洼洼,遍布灰尘垃圾。</p>

一到下雨后,路况更加感人。</p>

如今准太子、嗣君出行,净水泼街、黄土垫地,那已经算是平整干净。</p>

视线所及,盛夏之际,大旱之余,朱常洛甚至隐隐觉得今天是不是沙尘暴了。</p>

偌大的北京城,一年不知道要用掉多少燃料。</p>

工部的山厂,供应着内宫及诸多衙门所用薪炭。京城百姓,也需要这些。</p>

巨量的柴薪木炭需求,让北京周边的山峦几乎都秃了,如今煤也用得越来越多。</p>

整个北京城,现在“烟火气”是十足的。</p>

但在朱常洛眼中,看到的景象让他脑子里嗡嗡的。</p>

这就是虽不算落后、却死气沉沉的大明。</p>

煌煌国都,脏乱而压抑。</p>

这还不是城墙外的坊厢,那里的景象只怕更加难看,也许便可称一句难民营。</p>

朱常洛内心轻叹一口气,放下了红帘。</p>

华丽的太子仪仗行进于这样的大明都城内,民间财力物力堆筑起来的皇家奢华直观而具体。</p>

金辂有些摇晃,朱常洛的心也浮荡不定。</p>

要想改变这一切,他将来必定面临更大的波涛,来自权贵、官绅们的波涛。</p>

在李太后面前他没有直言,但朱常洛知道,要再续国祚、重造生机,只有一条路可以走。</p>

至少要进行一次规模很大的再分配。</p>

至少要让这大明,比以前公道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