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这个年轻人展示出了他对刀具方面的博学,将刀的来历,发展和一些典故对刘子墨一一道来。
刀在古代是一种单刃的砍杀兵器。它由刀身和刀柄构成,刀身较长,脊厚刃薄,适于劈砍。在原始社会,古人类就用石头、蚌壳、兽骨打制成各种形状的刀。他们选用的石头多半是石英石、砂岩,也有燧石和水晶石。用这些石料打制成的石刀质坚棱利,是很好的砍劈工具。其次是用蚌壳和兽骨磨制的蚌刀、骨刀,这类刀轻便锋利,适于砍削器物。同样古人不仅用刀作为劳动工具,还随身携带作为防身自卫的武器。
秦汉时期,钢铁问世以后,刀的制作工艺得到改善,形制上刀身加长,并且已有专门的战刀和佩刀之分。佩刀讲究式样别致,镶饰美观;战刀则注重质地坚韧,作工精良。在当时诸国战争中,兵车已渐渐退出战场,取而代之的骑兵队成为作战主力。因此单纯的刺兵器不足以发挥效力,擅长劈砍挥杀的钢刀的制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据史书记载,三国时刘备令工匠造刀5000把;孙权则命造刀1000把;司马炎也曾一次遣人造刀8000把。这些刀是用来装备军队的,那时刀已成为主要兵器之一。最通用的刀要算“环首刀”,这种刀直背直刃,刀背较厚,刀柄呈扁圆环状,长度一米左右,便于在骑战中抽杀劈砍,是一种实战性较强的短兵器,在战场上的厮杀格斗中,许多将领往往长矛短刀并用,远刺近劈,威力无比。西汉时大将李广之子李敢“左持长槊,右执短刀,跃马陷战”。三国时南蛮首领孟获的妻子祝融夫人善使飞刀,百发百中。她曾手提八尺长标,背插五口飞刀,重伤张嶷,活捉马忠。
钢刀不仅用于战场上,而且在官场上同样地位尊贵。汉朝时,自天子至百官无不佩刀。佩刀表示达官贵族的身份等级。东汉时,对天子百官的佩刀形制及装饰都有极严格的明文规定,谁也不准许逾越。这种佩带用刀,从外形上要求精致美观,刀身通体雕错花纹,刀环铸成各种形态的鸟兽图案。例如东汉中山穆王刘畅生前的佩刀,全长105厘米,刀身饰有线条流畅的错金涡纹和流云图案。两汉三国时,诸国君臣莫不看重佩刀,有的几近嗜好,不惜花费重金,延请名师,耗用几年甚至十几年功夫,炼制宝刀。那时有名的制刀匠有阮师,据说他造刀“受法于宝青之虚……以水火之齐,五精之陶,用阴阳之候,取刚柔之和”。所制的阮家刀“截轻微无丝发之际,斫坚刚无变动之异”。还有蜀国的蒲元,他运用当时的先进淬火技术造刀,具有独到之处。曾受诸葛亮之命,在斜谷造钢刀3000把。
刀是我国最早出现的兵器之一,原始人用它切、砍,划、刮,或割兽皮之用。殷商的铜刀就脱胎於原始的石刀,并出现了大型的战刀。周代所用的环首长刀,不仅汉代亦用,而且传至日本、朝鲜。汉代帝王公卿,均佩刀而不复佩剑,可见刀之作用在汉代尤为突出。
刘子墨听得津津有味,他只知道刀属于十八般武器之一,素有兵中之王的称号,可对刀的具体了解却不多,忽然想起那个时代的军事发烧友对于唐刀都很钟爱,可惜那时锻造唐刀的技艺已经失传了,不知道这个时候是不是还有保留,当下轻轻问了出来:“不知你们这是否有唐刀?”
“看来你对刀还有一些了解,唐刀的确是刀中的精品,不仅在外型上有了很大的改变,其技艺上也是有了很大改进。
唐代渐改为无环的装柄刀,刀在军事上的应用,已超了过剑。
隋唐时采用更为先进的“灌钢法”代替了百炼法,炼出的刀更加坚韧锋利。唐朝的刀有仪刀、鄣刀、横刀三种。仪刀是皇朝禁卫军使用的武器;鄣刀是一般官吏佩带用刀;横刀是专门装备军队的战刀。唐代制刀不仅注意保持汉民族传统的制作技艺,而且随着各国及各民族之间经济文化的广泛交流,还吸收了不少外来的制刀技艺,促使战刀的制作更趋于实用。”年轻人有些诧异的看了刘子墨一眼,似乎对他竟然知道唐刀而惊讶。
“那不知我们大明帝国主要用的是什么刀?”刘子墨忍不住又问道。
“我朝军队使用最多的是“腰刀”。腰刀的刀体狭长,刀身弯曲,刃部延长,吸收了倭刀的长处,使劈砍杀伤的威力增大。明朝著名将领戚继光非常重视腰刀的制作,在其军事著作《练兵实纪》中对腰刀制作方法有着详细的研究与记载。清朝,刀的种类更为繁杂,有腰刀、滚背双刀、脾刀、双手带刀、背刀、窝刀、鸳鸯刀、船尾刀、割刀、缭风刀等等。其中被广泛应用于作战的是腰刀和双手带刀。腰刀上部较直,下部微曲,刃部略窄。刀身长三尺二寸,柄长三寸,重一斤十两(古时1斤=16两),一般用于骑兵作战。双手带刀,柄长一尺五寸,可容双手把握,刀刃长且特别宽大厚重,上部呈平线形。步兵在近身交战时,一刀砍去,可断敌首级或四肢。短刀至今仍然是军队的主要兵器之一。”
刘子墨听着直点头,这些专业上的知识可不是一般人知道的,他今天算是大开眼界,上了一课,可是心里仍旧有着许多疑问。
“听说明代多仿东瀛式,作双手握柄砍杀的长刀,可以削断或砍损对手的长兵之柄。”
“取其所长罢了!”年轻人似乎在这方面不愿多说。
“那江湖上的人一般用什么刀。”
“武道上常用“刀如猛虎”来形容刀的勇猛彪悍,雄健有力。大刀属於长兵器,俗云“大刀看刃”,就是在用刃上,做到劈、抹、撩、斩、刺、压、挂、格等工夫。单刀、双刀都是短兵器,语谓“单刀看手,双刀看走”,所以单刀讲求裹胸和劈、砍、刺、撩、抹、拦、截等刀式,而双刀则讲究两手用力均匀,刀式清楚,步点灵活,上下协调,以显出“叶里藏花,双蝶飞舞”的姿态。目前流行的有朴刀、三尖两刃、双环刀、长刀(双手刀)等。
”
“我听说东瀛刀是唐代的时候传过去的,是改良后的唐刀,不知传闻正确?”
“可以这么说,东瀛人炼刀大多用的是花纹刃。其实花纹刃起源于铜器早期时代的中国,始祖是干将、莫邪和欧冶子等。所谓花纹刃。是指刀身铸锻成天然花纹。深入钢铁等金属之中的各种纹理图形,如《吴越春秋》及《越绝书》记载的龟文、缦理、流水、芙蓉、深渊、高山、大川、流波、冰释等纹样,汉代人叫它松纹剑及蟠钢剑。这种花纹刃,锋刃极为坚韧犀利,锋口具有暗藏锯齿的作用,而且因钢及生熟铁的不同组合,具有刚柔相济的特点,他种刀剑一与其劈碰,鲜有不断损的。这是花纹刃优于一般刀剑的主要原因。”
听到这里,刘子墨不由又想起一个说话。说是秦始皇统六国后,他欲立万世基业,所以实行“销兵禁铸、焚书坑儒”的政策,那些铸兵器的专家,为了免被杀头都逃亡四方。逃到东方的把技艺传到日本;逃往西北方的传技于匈奴、突厥、回回,大月诸族;向南而下的泄密于马来诸岛。从此,产生了世界三大名刃。亚洲好利刃,欧洲也疯狂。在查理曼统治的时代,最简朴的剑也能值三头母牛的价钱。查理大帝自己的那把传奇式的剑“乔依乌斯”据说是半人半神的“韦兰铁匠”所造。
宝刀近出日本国,越贾得之沧海东。鱼皮装贴香木鞘,黄白间杂输与铜。百全传入好事手,佩服可以镶妖凶。而宋代诗人欧阳修的一首《日本刀歌》,证实了日本刀当时在中国的影晌。《明史》中也有记载说戚继光部队兵士的刀剑有很多被日本刀削断。日本刀创造了世界刀剑史的神话,它的影响波及整个世界。从12世纪起,成千上万把钢刀出口远东市场,在销售上同素负盛名的大马士革刀和西班牙托莱多刀相比毫不逊色。日本刀用的是平面碎段复体暗光花纹刃,分为边花、腹花、小暗斑、粗暗斑等名目。刺刀由冶铁、制刃、淬火等过程组成。冶铁日本人用自炼钢料,在熔炉中炼出钢、生铁、熟铁等不同品种。这样铸出的钢材送到刀工手中,还不能直接制刃,还要入炉进行脱碳或渗碳处理,并熔铸为条形。制刃将条形钢加热进行锤锻,反复折迭,将原料中杂物析出,并使钢质匀称,花纹也在这时显出。;冶锻过程中师傅执钳并观察火候,另一手用小锤指点应锤打之处,徒弟用大锤奋力锤订,往往一天挥锤2000次。这种锤法并不是次数多就好,因钢的合碳量在生熟铁之间,捶过头就成熟铁了。古代没有现代测试设备,故是否成钢全凭经验与感觉。这样锤过的钢已减少到原重的三分之一。这种钢已经可以制刃了,但日本人还要将钢料与熟铁组合为刀体。因为钢虽坚硬,但服而易折,必须用柔软的熟铁辅护,叫复合刃。这一工艺也是与罗马焊纹钢的区别所在。淬火刀剑淬火先要加热,因为日本刃是不同性质钢铁组合而成,所以加热技术极为复杂。须在不同质地上合盖不同质地的土、这种敷土技术因各家流派不同而呈现不同花纹。在夜色中,铸刃师凝视炎炎炉火,当刃体烧到所需赤热度时,他迅速抽出刃体,除去刃上敷土,投入水中振动数次,经此淬火后,刃体硬化完成。淬火卤水温是很有讲究的。淬火后还要回火,即将刀在火上烧至水滴上去如圆珠转动的程度,再慢慢冷却。这样可提高韧性。磨砺刀剑淬火后,由煅冶工用砺石开出锋刃,锋刃的厚薄与使用需要有关。锋刃开出后,由专门的研磨师研磨,再将刀装上试验柄进行试刀和鞘之类装饰由专门的鞘师完成。
听人家介绍了这么久,总不能光看不买吧?想着兜里还有一千两银票,刘子墨便打算豪爽一把,让刘信他们都配上刀。
除了从何宗那牵走的两把绣春刀,伍召全那儿也是有两把的,现在张元德去了锦衣卫,自然不用考虑了,那么就有十个人了。刘子墨索性就要了十把刀,不过在刀式的选择上,刘子墨选择了破风刀,这种刀的特点是刀身小,刀尖突出,刀刃锋利,刀背薄,刀柄弯曲。刘子墨可不想他们人手一把大砍刀在院子里晃荡,搞得跟帮派似的。还是小巧点好,可以随身携带,杀伤力又强。
帮刘信等人搞定了武器,刘子墨开始为自己做打算,他的脑海里顿时闪现出放置在墙角的那个黑色铁疙瘩。
“聊了这么久,还不知这位兄弟怎么称呼?”刘子墨笑着说道,他现在才发现这个年轻人竟然很英俊,高大的身材只比自己矮了一点点,可是那身上的肌肉却是更凸现,古铜色的皮肤散发着淡淡的光泽,浑身散发着一股英气,要不是身上的衣服太过简朴,脸上又沾满了碳屑,将整个人都遮盖了,整个就是一个黑马帅哥,很像刘子墨那个时代的一个叫古天乐的明星。
“叫我欧阳明就可以了。”年轻人可不知道刘子墨在他身上找到了古天乐的影子,脸上露出爽然的笑容,虽然陪着刘子墨聊了这么久,可是卖出了十把刀还是让他十分高兴。刀具的利润可比农具高多了。
刘子墨点了点头说道:“好,欧阳明,我记住了。我叫刘子墨,以后有什么事可以来如意坊找我。”
“刘子墨,我交你这个朋友了。不知那些刀你什么时候要?”欧阳明也是点着头说道。
“啊?那就三天后吧!”刘子墨还以为马上就可以拿呢。
“这摆在上面的只是样式,刀具是需要保养的,如果长时间没用的人,很容易损坏。”欧阳明仿佛看出了刘子墨的疑惑,轻声解释道。
刘子墨笑了笑:“不知你们这是否可以私人锻造兵器?”
“只要有样式和尺码就可以。刘兄想要自己锻造一把兵器吗?”欧阳明一眼就看出了刘子墨的想法。
刘子墨点了点头,算是回答。
这并不是刘子墨心血来潮,他很早就想拥有一把自己的刀,不过他不喜欢那种长刀,大刀,偏向于一些小巧实用,能随身携带,杀伤力强的刀具。可是匕首太过短小,杀伤力也很有效,并不能满足他的愿望,刘子墨喜欢的是他那个时代军人的一种武器,叫军刺。
对于一把刀来说,刀的造型也很重要。军刀要有足够的杀伤力,除了重量、重心、曲线、锋利程度以外,尤其重要的是造成伤口的严重程度和刺进之后拔出的难易程度。往往有这么一个说话,一个人中刀以后,不能随便拔出,特别是如果扎中要害部位,更是不能立即拔出,往往在拔出之前,这人还活生生的在那活叫着,可是刀一拔出来,这人就顿时因为流血过多而死亡。所以,前窄后宽的体型、刀身侧面的血槽、刀刃根部的锯齿……这些特点都为此而存在。三棱刺是最厉害的军刀之一,这大概也是由于它的结构造型。
军刺有几大有大特点,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心的血槽。
血1,槽除了放血外,更重要的是有利于进行下一动作。三棱刺是在刺进入人体后,血液随血槽排出,肌肉收缩时无法贴紧刺刀面而不会“吸”住刺刀,这样刺可以从容的从人体拔出进行下一步的动作,如果没有血槽,因为血压和肌肉剧烈收缩,刺会被裹在人体内,这样的话拔出刺就会很困难,影响士兵的进一步的动作。相信任何士兵都不愿意因为拔刺刀而浪费时间。
2.三棱枪刺扎出的伤口,大体上是方形的窟窿,伤口各侧无法相互挤压达到一定止血和愈合作用,而且,这种伤口无法包扎止合(即不好做最初的应急处理)。如果内部存在着肌腱断裂或是血管破裂,你缝合表面又有什么意义?
3、刺入人体以后,通过血槽迅速将空气引入。空气在体内形成大量泡沫,阻塞住血管。只需刺入人体任何部位8cm左右就可使敌手即刻毙命,而且在消除负压的体腔内将刺拔出,毫不费力。
4、磷化处理表面惨白的光代替了烤蓝。冶炼时出于金属性质的需要加入了一定量的砷元素(完整的成品军刺是无毒的),在战场上表面的磷涂层磨损后暴露出含有砷的钢体,即使只擦伤敌人的皮肤也很难愈合,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在对越自卫反击战后,江湖上会流传出种种“军刺浸泡过毒素”的传说。
想了一会让欧阳明拿来图纸,刘子墨按着自己印象中的中国军刺画出了图形,旁边还有几个数据。
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刀身经过去光处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我国的三棱军刺,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不拆下来使用。它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被称为"刺"而不是"刀"。
56式三棱军刺
[56式三棱军刺]
产地中国
类型军刀
规格:(cm)
全长:38
刃长:32
刃厚:1.8
刃宽:1.8
材质:合金钢
现在也许没有合金钢,不过这个问题确却是不予要这么担心,相信欧阳明会解决的。他所花的这把军刺,也叫56式三棱刺刀,是56式步枪上的枪刺,威力很大的。中国56式三棱刺刀刀身呈棱型,三面血槽。整刀经过热处理,硬度极高,可穿透普通的防刺服。刀身热处理时加有毒素,一旦刺破人体皮肤则伤口很难愈合,一旦不小心被刺到可能有截肢的危险!刀身带有枪环和底座,可上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1、56-2全自动步枪上。刀身经过去光处理,刀身呈灰白色,不反光.
56式三棱军刺,中国制造,犀利的屠戮敌寇的杀人利器,曾经是中国解放军最强大的搏斗杀敌军刺,立下赫赫功勋,现已退役,是广大军事迷收藏的精品。
三棱军刺用合金钢锻压打造而成,钢材的硬度在60HRC以上,刀身带有枪环和底座,可上于56式半自动步枪和561、562全自动步枪上。
三棱军刺呈棱型,三面血槽。表面经过抛光处理,呈惨灰白色,不反光,也就不易暴露目标。它直接安装在枪上,可以折叠收起但一般是不会拆下来使用的。军刺本身没有扁平的刀身,只有三棱的刃口,只能刺不能砍,因此一般被称为“刺”而不是“刀”。
这军刺还有一个让人望而生畏的名字——‘战俘刀’,是战后清理战场,用来处死未死敌军和清理战俘的,用这种无声的杀人武器来处理,在极短的时间内让受刺人大出血死亡。后来《日内瓦公约》禁止屠杀战俘,所以“战俘刀”也就不用作清理战俘了。
不过,刘子墨却是打算当匕首用,既可以用来和人拼命,也能起警戒的作用,在关键时候发挥特特殊的作用。刘子墨相信自己这把军刺要是锻造出来,一定会让世人震惊的。
给读者的话:
今天值班,时间很紧,这是利用吃饭时间赶出来的,晚上再加把劲!国庆的最后一天了,大家支持啊!
<font color=red>阁</font>已启用最新域名:<font color=red>ge001</font> ,请大家牢记最新域名并相互转告,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