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言,李云果然是火冒三丈,怒道:“好不好看,休得要你管”手里鸳鸯刀再次对着此人挥舞过去,陆言眼中也是寒芒一闪,八卦鞭也是甩了过去,此人舞枪抵御,但见他忽使“五虎断魂枪”,忽使“裂马枪法”,忽使“傲世枪法”,不数招又使“六合枪法”,顷刻之间,连数八九路枪法,每一路都能深中窍要,得其精义,旁观的使枪名家尽皆叹服可是他枪法虽精,始终无法欺近陆言身旁。陆言的一招“九龙归元”从左侧绕了过来,此人举枪一挡,却是让他近不得身,当后声,绝影枪被震得脱了手,掉在了远处的地上。
又是有人手一抬,两根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铁棒笔向羽林卫头领飞去。此人接过铁棒来,一出手,招招点穴招数,棒上嗤嗤有声,隐隐然也有一股内力发出。双手对其,向着陆言打去,陆言定睛一看,此招名为“生死门控制圈”,陆言对此倒是颇为熟悉,创造此招的人:向生门闪,就是避开敌棍的力点;若向死门走,即是自己投身于敌棍的力点之内,自投罗。当对方发棍攻来的一刹那间,我要立刻判断出哪边是生门,哪边是死门,应该向哪边闪避,这需要平时细心研究、练习才能做到。下面提出一个原则性的判别,即从棍的力点前进的方向来判别,如敌用中平枪刺来,则敌棍尖前进的直线两侧是生门,我可向左闪,也可向右闪。敌用横扫棍攻来,则顺棍尖发出之弧线的方向力尽点为生门,例如:当敌用横棍向我左肋扫来,此时我如向左侧闪身,则是走死门,迎敌所击,若向右前方闪避,则是走生门,避力点。在与对手对峙时,我把棍尖指向对方,要跟着对方的闪避进退而变,始终使对方落入我棍尖圈击的范围内。如果我的棍尖不离直径尺半的圆圈,对方则始终落入我的圈击范围内,这是因为一个“人的胸宽不超过一尺半的缘故。反过来,敌人发棍攻我时,我要迅速闪身,走出其尺半控制圈之外,才可避免受击。这就是所谓的“出圈与入圈”。具体他,出圈是使对方攻来之棍,快到来时突然失去目标,使其进棍落空;入圈就是在出圈之霎时,我趁移步换形之际,同时进棍攻入对方之内圈,使对方进攻之棍无法及时收回招架。在这里,当对方的棍攻来,如何使对方的棍落在圈外,这是更重要的一着,此时我纵然攻他不中,也无危险。因为我已出其控制圈,且封闭门户了,关于出圈有一闪二迫三招架之法。闪,就是对方发棍攻来时,我闪身移步,走出对方棍的控制圈,并顺势反击。迫,就是敌棍压住我棍,我收棍绕身,使己棍靠近自身,我逼步向前,用棍向外逼拦敌棍,使敌棍被阻拦在我棍外面,使对方的棍力点从我的内圈变为在我的外圈,从而化解对方的攻势。招架,就是敌棍攻来已接近时,我举棍招架,暂时不反攻,静而待变,注意其变棍,等敌人再发出攻击时方顺势反击。这是虚招架暗藏伏击,是以柔化刚,以静制动,以奇取胜的棍法。我守而不攻,故意示人以怯弱,使敌骄做无备,接连发棍攻来,使我得以乘其空隙,攻其无备,这是取胜之道。“棍术在技不在力。凡棍长丈二,手操其中,两端各空出五、六尺、手动寸许,前后两端所展开便有尺许,动尺便可及丈。临敌,身常侧立,这样,要防守的区域纵有七尺,但手只须在上下左右七寸间展开。所以,力不虚用,握也坚固。挪展身形、只在数尺之地进退闪让,棍影如山,环护周身,棍势如长虹饮涧,拒敌若城壁,破敌若雷电。
若得破此招,需得找到避力点,别人兴许不知,但是陆言可是清楚得很,交战中,对方手上的转圆圈点,就是避力点,在与对方相持的过程,为了控制对方,变棍攻敌,往往使用粘缠圈转法,使棍尖作圆周运动。棍尖运转的圆圈大要适当,如圈点太,虽然运棍的速度快,但扣击的劲力不强,如果圈点大大,则运棍的速度缓慢,容易被对方闪避。因此,棍尖运转圆圈的直径不要超过一尺半。为了战胜对方,我们应该使棍尖运转的圈点尽量,而又能发出足够的扣击劲力。需知在能发出同样劲力的情况,圈胜圈大,因为圈则速度快。两手握棍,在前面的手叫先锋手,棍的力发自先锋手,所以先锋手为发力点,如先锋手受伤,力则无从发出。所以,凡是敌人发棍攻来,我要避其力点,而制其先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