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怪罪庾亮打了一场败仗就丢弃皇帝向北逃跑了,这未尝不是审时度势,以苏峻麾下的精兵加上北方的胡虏一起南下,其锋芒谁人可以抵挡。当时向北逃跑的何止庾亮一人。如果要怪罪他丢弃皇帝,那就是国家社稷重君王轻,用自己的命给皇帝殉葬,纵使能博得一个忠君之名,但这是一个国家宰相该做的事吗,更何况他能够把皇帝从危难中拯救出来。他手中的兵力不敌苏峻,就以温峤为外援,也正是为了挽救国家。
况且最开始庾亮不是没有策略对付苏峻,温峤听说苏峻不接受诏令,便想要前往保卫京都,三吴之地也想要起义兵,庾亮并没有同意而是让人给温峤带信,信中道:我担心西边更甚于近在眼前的历阳,你不必过雷池一步。郗鉴想要率手下部众奔赴建康,他也下诏不许他回来继续让他防备北方的敌寇。这些都是庾亮心里清楚自己手里的兵力,能够坚守到外援到来,所以才有了上述的不许之事。只是后来被打败后就没法守卫了,就不是最开始能够预料到的。战场变换多端也不是什么都可以一一预料到的,这也没办法责怪他。
庾亮所言西边比历阳更重要,他所担忧的地方就在陶侃身上。陶侃讨伐苏峻,皇帝是庾亮的皇帝,百姓是陶侃的百姓,怎样都对自己手中的权力产生不了影响。等到讨伐郭默时,形势就发生了变化了。陶侃听闻郭默杀了刘胤,立马派遣手下将士占据了湓口,让后让大军继续前进。郭默写中诏呈现给陶侃,陶侃手下的参佐多劝谏道:如果郭默不是奉了诏令,怎么敢这样做我们发兵应该等待诏令。陶侃脸色严肃道:皇帝年幼,国家大事很多没法自己做主,况且刘胤是被朝廷任命的刺史,怎么会有如此暴行,郭默此人骠勇所到之处皆劫掠一空,我听说他们两人早就有嫌隙,这次刘胤被杀就是他借机发作。于是上表请求讨伐郭默。他所到之处军纪严明,不久就平定了郭默。当时皇帝年幼,主少国疑,不正是人人都有擅权的机会,况且当时风传郭默所传的诏令虽然是假的,但是王导的号令确实真的。郭默既死,诏令陶侃都督江州领刺史之职,这时朝廷的九州他一人掌控八州,陶侃移镇武昌,这难道不是他想要的吗。朝廷的九州他一人掌控八州,这难道不是对掌权者的威胁吗。到这时他与庾亮就有了不可调和的矛盾。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