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庆公主直接被朱元璋贬为民,好在驸马张超一直不离不弃,这次安庆公主糊涂的事情,是真的让朱元璋和马皇后生气,这是要有多愚蠢才能做出这样的事情来呀。jujiáy
一场闹剧过后,朱榔再次回到了登州,而此时的登州已经大不同了,洪武二十年的登州,首先是府城扩大了两倍,直接拓展了两个外城,成为了一个国际都市。
在这里你可以自由的交易,朱榔通过自己的努力,将登州的市场给推到了最繁华也最繁荣的时候。
具体有多繁荣,呵呵超过大宋和盛唐。
此时登州的市场,已经有有大量的交易,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工种、手艺人、商人
有很多老百姓已经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了,这些人都有钱了,而有钱之后,也有了闲暇时间,他们就有了消费意识,有人说为什么十大批贵妇人,他们有闲暇时间需要阅读文化产品,所以法国小说应运而生。
此时的大明登州,按郭德纲的话讲,没有君子难养艺人,你这个文化产品是得需要有消费者才行的,而大明登州已经有了这些人。
而从另外一个层面上讲,由于印刷技术的进步,在明代看书已经不是达官贵人,知识分子阶层的专利了。
朱榔在洪武十种十分便宜的纸张,以前的纸张太贵了,纸张太贵,书籍就贵,但是竹纸的出现,直接将纸张的价格大跌。
这种竹纸是南方制造的,其中以福建省为最多。
当竹笋生出以后,到山窝里观察竹林长势,将要生枝叶的嫩竹是造纸的上等材料。每年到芒种节令,便可上山砍竹。
把嫩竹截成五到七尺一段,就地开一口山塘,灌水漂浸。为了避免塘水干涸,用竹制导管引水滚滚流入。浸到一百天开外,把竹子取出再用木棒敲打,最后洗掉粗壳与青皮这一步骤就叫做“杀青”。
这时候的竹穰就像苎麻一样,再用优质石灰调成乳液拌和,放入楻桶里煮上八天八夜。
煮竹子的锅,直径约四尺,用黏土调石灰封固锅的边沿,使其高度和宽度类似于广东中部沿海地区煮盐的牢盆那样,里面可以装下十多石水。上面盖上周长约一丈五尺、直径约四尺多的楻桶。竹料加入锅和楻桶中,煮天后,揭开楻桶,取出竹麻,放到清水塘里漂洗干净。漂塘底部和四周都要用木板合缝砌好以防止沾染泥污造粗纸时不必如此。
竹麻洗净之后,用柴灰水浸透,再放入锅内按平,铺一寸左右厚的稻草灰。煮沸之后,就把竹麻移入另一桶中,继续用草木灰水淋洗。草木灰水冷却以后,要煮沸再淋洗。
这样经过十多天,竹麻自然就会腐烂发臭。把它拿出来放入臼内舂成泥状山区都有水碓,倒入抄纸槽内。
抄纸槽像个方斗,大小由抄纸帘而定,抄纸帘又由纸张的大小来定。抄纸槽内放置清水,水面高出竹浆约三寸左右,加入纸药水汁这种纸药液用一种好像桃竹叶的植物叶子制成,各地的名称都不一样,这样抄成的纸干后便会很洁白。
抄纸帘是用刮磨得极其细的竹丝编成的,展开时下面有木框托住。两只手拿着抄纸帘放进水中,荡起竹浆让它进入抄纸帘中。
纸的厚薄可以由人的手法来调控、掌握:轻荡则薄,重荡则厚。提起抄纸帘,水便从帘眼淋回抄纸槽;然后把帘网翻转,让纸落到木板上,叠积成千上万张。等到数目够了时,就压上一块木板,捆上绳子并插进棍子,绞紧,用类似榨酒的方法把水分压干,然后用小铜镊把纸逐张揭起,烘干。
烘焙纸张时,先用土砖砌两堵墙形成夹巷,底下用砖盖火道,夹巷之内盖的砖块每隔几块砖就留出一个空位。火从巷头的炉口燃烧,热气从留空的砖缝中透出而充满整个夹巷,等到夹巷外壁的砖都烧热时,就把湿纸逐张贴上去焙干,再揭下来放成一叠。
这样一叠的纸张,只是原来的四分之一的价钱,是真的又便宜又好用。
再配合上朱榔的活字印刷术,书籍的价格也就非常的低了,这样以后,大明登州的出版业就非常发达。
有大量的人印书的目的不是传承知识,而是为了卖书挣钱,跟今天一样,甚至以往由于印刷业很小,所以大量被刊印的书都是四书五经,所谓圣贤之书。
而到了大明登州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图书,我们大概可以给分为三种,一种我们可以称之为教辅用书,当然这些书是最接近于圣贤书的。
明代有科举,大量的秀才举子要考试,所以有些人专门聘请了一些知识分子,从四书五经,刊例成书之后卖给这些秀才,这等于就是高考作文集集锦。
很多秀才把这些文章读了之后,背下一些来,有可能在考试的时候就能发挥出来,除了教辅用书之外,还有大量的百科全书。
有的书是教你怎么做饭的,有的书是教你怎么经商的,有的书是教你怎么做手工的,这种知识类图书,在明代中晚期已经出现了。
还有更大规模的,就是消遣型用书,什么意思咱们知道,明代是我国小说业发展的巅峰,咱们所谓四大名著有三部是在明代诞生的。
除了四大名著之外,还有什么金瓶梅、三言二拍,有大量的休闲小说,当时人读这些书的目的那绝对不是为了科考,也不是为了指导生活生产,就是为了休闲。
当然为了休闲嘛,跟现在一样,也是泥沙俱下,很多涉黄涉暴的小说也不少,但是没有办法,我们人类有时候就有劣根性。
我们身边有大量的人,大家就是喜欢看一些刺激性的作品,不刺激他不舒服,但是反过来讲,没有一个繁荣的文化市场,那就不可能有明代这么多自媒体。
嘿嘿,单单一个大明的出版业,就已经将市场给扩大的淋漓尽致,朱榔多次的颁发政策,鼓励登州百姓积极积极开垦荒地,进行农业生产。
在这期间,秦王府会提供耕牛,农具和种子,而且还为开荒者减免三年税收。
百姓在天下大乱时,根本就没有办法稳定生活,他们手中几乎没有余粮,经常是饥一顿饱一顿,生活得相当惨淡。
对普通老百姓来说,朱榔这些措施就像一场及时雨,他们都非常感激,也都愿意积极配合朝廷号令。尽可能开垦耕地,让自己生活能够更加稳定一些。
这时候大家目标一致,有力往一处使,发展得相当顺利。粮食变多后,富余部分逐渐被转化为流通商品,进一步促进登州经济发展。
手工业因为跟农业紧密相连,也跟着搭上顺风车,迅速发展起来。
此时的登州手工业高速发展,以登州蓬莱为例,这个地方最繁荣时,织布机加起来大约有一万三千张。
还有其他地区的陶瓷业,工人们每年可以生产上百万件精美陶瓷。
以某个镇为例,这里大约有上万家作坊,他们都拥有很高明的技术,设备也非常完善,不仅生产官窑,也会生产大量民用瓷器。
此外,登州冶金工业也非常发达,其铁产量相当于宋朝的两倍,领先世界各国两百多年,其记录都没有被人超过。
朱榔还组织了船队,和朱棣安排郑和下西洋,四处宣扬国威秀肌肉不同的是,朱榔组织的船队就是卖东西,船队上大量的精美的瓷器,丝绸,各种各样的物品,那是琳琅满目,当然了,除了卖东西之外,朱榔组织的船队还有一个重要的作用就是绘制航海地图,为以后的征伐做准备。
你还别说,还真的换回来很多的东西,而且还是以物易物的方法。
比如柬埔寨百姓喜欢大明的青瓷盘碗和纻丝绫绢,他们用黄金交换;爪哇百姓喜欢青瓷、麝香、销金物饰和纻丝、烧珠等物,他们就用铜钱交换;锡兰国对大明的麝香、纻丝、色绢、青瓷、铜钱、樟脑特别喜欢,他们就用宝石珍珠交换;阿拉伯阿曼半岛的祖法儿国王非常青睐大明的纻丝和瓷器,他们就用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别子等物与朱榔的船队交换。朱榔船队回到大明时载满了珍珠宝石、香料及珍禽异兽等奢侈品。
这些宝石有红宝石、蓝宝石、祖母绿、金绿宝石猫眼、东陵石、珍珠、水晶和绿松石等嘿嘿,是赚麻了。
最好笑的是,后来朱榔的船队还弄回一只长颈鹿回来,说是麒麟,哎这玩意偏偏别人也就算了,朱榔可是太清楚这是什么了,所以还是说明了情况。
这让朱榔船队的人有些黯然失色。
“哥大哥”
一名年纪大约十六岁的少年,手中拿着一个小篮子走在码头的水泥路上,此时的码头人来人往,这里是朝天嘴码头,是登州十个码头。
可是即使是最小的,这里每天的客流量也在上万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