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旭说的信誓旦旦的,如果换成一些意志力不坚定,头脑犯浑的人没准还真觉得这是个好方法呢。
但在朱启这里,李成旭说的每一个字,那个放屁都没有什么区别。
把辽东半岛交出去,就算是把北元击败了又如何
那和石敬塘卖燕云十六州有什么区别呢
更何况,大明也根本不需要高丽的帮助, 就能够把北元击败。
即便是高丽这边和北元联手,也只是让大明觉得棘手一点罢了。
不过不到最后时刻,朱启还是会尽力避免大明同时和高丽以及北元进行作战的。
二八开的局面没必要弄成五五开。
朱启倒是没着急第一时间驳斥李成旭,而是很认真的思考了一下,随后说到:
“你们大王真的是这么说的”
李成旭很认真的点了点头,随后用斩钉截铁的语气说道:
“这北元残暴荒谬,国运已经不长了,我们大王自然不可能继续和北元站在一起。
但咱们大明天朝上国却不一样, 气吞万里如虎,大有吞并天下之势,我们大王自然是愿意追随天朝上国。”
朱启在心里翻了翻白眼,很想问一句,那你们还敢要辽东
这李成旭说的当然都是奉承话,朱启心里也明白,倒也不点破。
就是点了点头,看上去很受用的样子,然后说到:
“你们大王倒是一直以来都很看得清楚形势,不过你们大王接受北元的册封。
我的父皇知道此事还是很生气的,即便你们过来与我说这件事情,一时之间本王也不知道该如何回复你们。
不如这样吧,使者就在我辽东府上住些日子,待本王将此事汇报回去再做定夺,如何”
李成旭自然也知道这讨要辽东的事情, 朱元璋多半是不会答应的。
但辽王朱启也没有做主的权利, 这要是回去询问朱元璋估计还得闹出事情来。
不过这是自家大王的命令, 李成旭也没有办法违反这样的命令, 只能点头麻烦辽王殿下回去询问一声。
接下来的几天,李成旭都独自一人呆在辽王府上,等待着回音。
而朱启一连等了好几天之后,终于收到了朱元璋的命令。
原本以为朱元璋是安排人员过来防守,却没想到,朱元璋毫不退缩,直接主动进攻起来了。
圣旨一份是给朱启的一份是给高丽大王的,
给朱启的圣旨很简单,就是驱逐高丽的使臣,然后准备备战。
在辽阳当地募集士兵,而中原这边,也已经抽调精兵往辽东派遣。
估计最早的一批,在一个月之内就能够抵达辽东等等。
还有一份是给高丽大王的。
而这给高丽大王的圣旨,那可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先是一番痛斥高丽大王的背信弃义,前两年还到我大明过来求公主,一副卑微的姿态。
我大明皇帝还给你封赏高丽国王的名号,结果现在你就投靠北元。
还找我大明要辽东,真是恬不知耻。
辽东什么的就不要想了,不仅辽东不会给你们高丽,而且你们高丽还要把铁岭还给咱们大明
说起这铁岭,在元朝的时候叫做双城总管府, 李成桂就是出生在这个地方。
不过,铁岭在西汉的时候就是我们中原的领土。
到了后面,北宋孱弱大面积的北方领土都丢失给了蛮夷,而明朝洪武年间,铁岭位依然在高丽的控制之下。
朱元璋是要吞并天下,统一中国的帝王。
自然不会让铁岭继续在高丽的控制之下,朱元璋早就有了收腹铁岭的计划和目标,只是一直没有合适的机会。
而现在看到高丽如此不识抬举,那也不用多废话什么了。
朱启看到圣旨之后,也是心里吐了一口气,感叹着不愧是千古一帝朱元璋啊
自己还在前后担心,不想和高丽和北元两面开战的时候,朱元璋已经大手一挥,管他三七二十一,把你打了再说。
这不仅仅是一种霸气,更是一种自信。
朱启看到朱元璋都如此表态,强硬起来,那自己也不用跟高丽这边都罗嗦了。
直接拿着圣旨就去交给了李成旭,板着脸孔说道:
“李成旭啊,本王先前怎么说来着
这辽东也是你们高丽能够随意讨要的吗
本王上报了皇帝,皇帝的意思,不仅仅让你们不要再打辽东的主意,还要把铁岭赶紧还给咱们大明。
我知道你只是一介史臣,没有这个权利,你把这圣旨带去给你们高丽大王告诉他,现在赶紧来赔罪道歉,或许还来得及。”
朱启一番话说完,背着手就准备送客了。
那李成旭也是眼前一蒙,没想到大明的皇帝居然如此刚硬二话不说,就要和高丽撕破脸皮了。
这外交的艺术难道不是应该互相周旋周旋
这是李成旭不太了解大明了,明朝自从朱元璋开始,到崇祯皇帝自缢煤山而亡,整整200多年的时间里,每一任皇帝,除了叫门天子,那就没有一个软蛋。
对外从来都是,要么别废话,废话就给我干。
明朝这边的态度已经非常的强硬了,朱启自然也会遵从朱元璋的意思。
而李成旭被驱逐之后,心里面倒也没有懊恼的情绪,毕竟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
不过李成旭打算回去的时候,朱启还是和他语重心长的谈了一番。
也不是其他的,就说自己和李成旭还是很投缘的,而这高丽如果胆敢对明朝开战的话,结果可想而知,。
这高丽国王定然是活不了多久了,他不希望看到李旭这样有能耐的人,就这样死在这种战争之中。
随后,朱启又有意无意的提到了李成桂,把李成桂给夸赞了一番。
直说李成桂有大王之姿,屈居一个庸才之下,当个将军实在是屈才了。
又说自己的父皇朱元璋,一直以来都和自己说过李成桂这个人。
说这个人相当的有本事,如果他来当高丽国王的话,高丽国的国力定然不会是现在这样孱弱的。
反正就是把李成桂抓着一顿吹捧,而这李成桂的本事,朱启是知道的。
在国内,现在已经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
这李成桂如果没有造反的心,朱启是绝对不相信的、
李承旭身为李成桂的堂弟,自然也会清楚一些内幕自己暗示的已经如此明显了,朱启相信李成旭回去之后一定会对李成桂说起此事的。
换句简单的说法,这就等于是大明给了李成桂一个保证。
如果李成桂能够站出来,将这昏庸的高丽王拉下马去,大明愿意承认他作为高丽的新大王。
朱启就不相信这李成桂真的不心动,不过这个种子只是埋下去了,最后能结出什么样的果实,那就只能静静的等待了。
但和高丽的战斗已经是不可避免了。
朱启也做好了全力备战的准备,只是又来了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他手底下没有将领啊
朱元璋虽然派兵过来,而且让朱启做好备战的准备,但是圣旨里面并没有说要派遣著名的将领过来领军作战。
这倒不是朱元璋不想,而是手底下实在是没有可派出去的大将了。
冯胜,傅友德等人全都在北线和北元对峙,徐达则是在西线和梁王那那边的兵力对峙。
至于蓝玉的话,刚刚经历了胡惟庸的事件之后,朱元璋显然不想这么快的继续启用蓝玉来作战。
而至于其他的二线将领,在朱元璋的心里,估计觉得那些将领的水平,并不比朱启要高到哪里去。
与其用那些二线的将领,倒不如直接用自己的儿子作为领军的大将来对抗高丽的进攻。
朱启想到这一点之后,也是哭笑不得。
看来自己的形象在朱元璋的心里面真的误会了很多啊,自己明明就是个浑水摸鱼的王爷。
没想到,在大家的眼里,不知不觉已经混成了能征善战的辽王殿下。
不过,那些著名的将军虽然没有派遣过来,但是,一些非著名的将军还是来了一些的。
比如说先前和朱启有过合作,并肩作战经历,并且现在已经统领大明水师的马云将军。
朱元璋显然也知道和高丽的战斗,水师是肯定少不了的,所以派遣马云过来支援朱启。
这对于朱启来说,绝对是一个大好的消息,如果有马云的话,那么北线辽河一段完全可以交给马云来防守。
马云可是出了名的守将啊。
在历史上,马云就是镇守辽东出名的。
北元多次进攻都被马云给挫败,而现在自己只要遵循历史,让马云继续防守辽东。
自己转身对付高丽,那不就没问题了吗
当然了,朱启自己带兵去打高丽也是不太现实的事情,毕竟朱启也对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理解。
不过朱启现在手头上还是有一个能用的大将的,那就是张玉。
张玉的本领已经不用多说了,把他派去辽河防线,短短几天就已经站稳了脚跟不说,而且还打了一次胜仗。
自己启用张玉率兵攻打高丽,或许在别的将领眼中看起来有点过于大胆了一些。
毕竟对于张玉的能力还并不算全面的了解,但朱启心里可是看过历史的。
自然明白张玉的能耐,那也不是一般将领能够比得了的,起码也是冯胜傅友德这样水平的将军。
可以说,朱棣能够夺取皇位,赢得靖难之役的胜利,张玉实在是功不可没。
如此调兵遣将的话,就可以保证北面和东面的防线都没有任何的问题。
而东面甚至还可以突破一下主动和高丽碰一碰。
当然了,最好的局面就是李成桂能够按照历史的发展,直接兵变回去架空高丽国王。
那朱启肯定,朱元璋绝对会给李成桂一个朝鲜的国号的。
然后按照历史上的进程一样,和朝鲜发展友好的关系。
只不过对这李成桂也要提防一手,毕竟历史上的李承桂也并非是全心全意的投靠明朝。
李成桂是一个典型的两面派,在外交上面对明朝卑躬屈膝,但是在军事上面却平平的制造军事冲突。
原因就在当时的朱元璋想要将整个铁岭都收复回来,而铁岭的话是包括鸭绿江以东的地盘。
不过,当时鸭绿江以东的地盘已经在朝鲜的控制之下。
所以这样的行为就受到了李成桂的抵制。
他不敢明面上说,不过私底下小动作不断,派兵驱赶明朝的军队等等,也是常有的事情。
这也让后来的朱元璋非常的震怒,在晚年的时候,甚至准备派遣将军去攻打朝鲜,给李成桂一个教训。
不过后来没几年,朱元璋就病死了。
而后就发生了靖难之役,完全收复铁岭攻打朝鲜的事情,也就一直搁置了下来。
到后面出于战略的缘故,明朝将方针主要用于北方对付瓦剌和草原诸多部落。
和高丽则是本着互相结盟的原则,而关系也就变得好了很多,鸭绿江以东的领土也就没有再去多过问了。
不过现在的话,明朝对于整个铁岭的领土自然是势在必得的。
而高丽国王那样的死脑筋,自然不会相让,并且在历史上也派兵主动出击了。
这个高丽王定然也会让李成桂出兵攻打朝,所以朱启也要早做打算。
直接让马云一去往辽河,接替张玉的职务,然后让张玉回到辽阳,召集新兵训练。
这一番操作之后,第一批来自山东的援军已经赶到了辽东,朱启也是将这些援兵和召集起来的新兵,全都交给李景隆来进行训练。
李景隆虽然实战水平不怎么样,但是理论知识和练兵的水平还是相当高的。
尤其是练兵的水平,是朱启相识的这些年轻将领之中最高的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