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朝廷任命的侍中,他自然是欢天喜地的上任去了。
但这个侍中却是董拙任命的,那还有用吗
董卓何人
国贼也
其夜宿宫闱,屠戮忠良,欺君弄权,人人得而诛之
自己出身世家,乃是大汉忠臣,岂能曲眉折腰,接受国贼的任命
荀彧想到此处,便长施一礼,道:“多谢太师厚爱,只是学生才疏学浅,实在难当如此重任。
尤其经历此事之后,更感宦海艰难,非学生这等浅薄才学所能驾驭,若得太师慈悲,放学生辞官回家,闭门读书,学生感激不尽。”
“哈哈,文若先别拒绝,且听本相一言。”
董拙脸色不变,被荀彧拒绝早在他意料之中。
刚才那翻故作姿态的施恩,顶多让两人缓和关系,能够坐下来说话。
若说以此就能让荀彧投靠,那纯粹是想多了。
但他此来,自然有所准备,不愁说服不了荀彧。
董拙说道:“本相素知,文若胸怀大志,忠心东汉。
但当今东汉,诸侯遍地,烽火连年,百姓流离失所,这岂是文若所愿
本相并非为自己辩解,但本相行事或许有些荒唐,却还遵从汉室。
最多不过废立天子,但当今天子,不也是灵帝亲子吗
汉失其鹿,天下共逐之
以东汉如今的情况,若是放在其他国家,怕是皇室早被推翻了。
而今正是仰仗本相,才能让那些乱臣贼子不敢妄动。
本相素知文若忠心朝廷,但这侍中本就是朝廷官职。
本相并非私相授受,而是以朝廷太师之尊,授予文若此职。
文若日后,并不需要对本相感恩戴德,只要安心任事,为东汉朝廷尽心,为东汉百姓尽力就好。”
“不想董卓竟有如此心胸”荀彧心中愕然道。
他忽然感觉自己有点不认识董卓了。
他印象中的的董卓,是残暴、愚蠢、丝毫不懂政治,只知道杀戮的国贼。
但此时看到的董卓,却智慧、敏锐、说话一针见血,既不回避过往,又能灵活变通的成熟政客
他不知道董卓为什么会如此重视他,想来董卓肯定有自己的理由。
但他为了能够收服他,竟然想出这种求同存异的法子,还真是让他惊讶。
投汉不投董,归顺天子而不归顺董卓
虽然这只是一句名义上的话,世人皆知朝廷在董卓的掌控之中,投靠朝廷岂有不投靠董卓的道理
但董卓既然敢堂而皇之的将这句话说出来,便表示了他远超常人的心胸。
不得不承认,这一刻,荀彧动心了。
首先,才高必志广。
荀彧寒窗苦读十余年,学的满腹经纶,自然也是想登临高位,一展心中抱负。
但他忠于汉室,纵有万般才智,却只想投靠朝廷出力。
可当今东汉朝廷掌握在董卓手中,就连天子都是董卓的玩物,这让他如何为天子筹谋,展现胸中抱负
这是他多日苦闷的主要原因。
此时董卓忽然出现,表现出极为重视的态度。
不仅承诺给予侍中高位,还许诺可以投汉不投董。
这既给了面子,又给了里子,让他有机会为汉室效力,施展胸中抱负,他自然动心。
其次,他此时身陷囹圄,虽然家族奋力营救,已经出现曙光。
但这是建立在董卓不重视他的情况下。
而以如今董卓的态度而言,荀家的任何努力都没用
如果他不肯归顺,那这辈子就准备牢底坐穿吧。
第三,董拙所言,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当今东汉国,虽然诸侯遍地,但却以董卓为首。
不管多少人怒斥董卓为国贼,但他们必须承认的是,当今汉室,正是依靠董卓的威名,才能继续得到天下诸侯的承认。
董卓手中既有朝廷大义,又有精兵猛将,只要辅以正确的谋划,未来他是最有希望让东汉重归统一的。
“如果东汉皇室真的到了注定灭亡的时候,那还给东汉百姓一个和平、统一、安稳的生活,或许是我唯一能做的。”荀彧心中暗道。
董卓见荀彧脸上渐渐露出动心神色,顿时心中大笑:“果然不出本想所料,他能去投靠曹操,就也能投靠本相”
前世荀彧从天牢出去后,便投靠了曹操。
但这并不表示他想奉曹操为主。
如果他真心奉曹操为主,就不会在曹操称魏公的时候,服毒自尽了。
他只是看好曹操的能力,希望利用曹操,来结束乱世,再兴汉室。
但当曹操称魏公的时候,他终于意识到,曹操已经不甘心再做汉臣。
即便曹操不反,曹操的子孙也一定会反,所以才在绝望中自尽。
荀彧此人,既有坚定的信仰,又能灵活变通,还能力出色,可谓是当之无愧的王佐之才。
只可惜他生不逢时。
东汉朝廷已经彻底腐朽了,神仙难救。
所以忠心汉室的荀彧,注定要悲惨结局。
对此董拙并不惋惜。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信念,信念不分对错,每个为自己信念而死的人,都是伟大的,圆满的,值得尊敬的。
他只是更加深刻的体会到,执掌朝廷大义的好处。
难怪前世曹操后方发生了那么多次叛乱,依然没有废掉献帝。
虽然东汉朝廷此时已经没什么实力了,但两百年汉室威仪,依然深入人心。
天下还有很多忠诚朝廷的能人义士。
留着汉室一天,就能以汉室的借口,将这些人收为己用。
这好处真的是太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