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从秦王府密集的光点来看,秦王的准备,显然比太子的准备要充分得多。
当然,这并不是说太子没有准备,或者说太子在政变过程中处于劣势。事实上,太子才是优势的一方。
他和齐王的兵力,对秦王是碾压态势。
太子的私兵有两千余人,号为长林兵。此外,齐王手下应该也有私兵,具体是多少史料并无记载,但有记载他「多匿亡命壮士,厚赐之,使为用」。按照常理来推断,应该至少也有数百人。
而秦王这边,也有自己的私兵,但人数大约在七八百人。
尉迟敬德曾经说过「且大王素所畜养勇士八百馀人,在外者今已入宫」,可以作为左证。
八百对三千,从兵力上看显然是绝对的劣势。
更重要的是,守卫整个皇宫的禁军,理论上仍旧是听命于梁高祖的。
如果将这些禁军也全都算进来,那么双方的兵力差距会更加悬殊。
而且秦王的目标,可不仅仅是用这八百人干掉太子和齐王。
使用伏击的办法干掉太子不算很难,但秦王还有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控制梁高祖。
否则,干掉了太子和齐王,却没能从梁高祖手中夺权,那之后的问题就更加麻烦了。
所以,秦王实际上用于伏击太子和齐王的仅有十余人,剩下的人手还要完成控制梁高祖、阻截禁军和太子、齐王支援军队的任务。
这样算下来,秦王的人手就更加捉襟见肘了。
但从结果上来看,秦王完成玄武门之变的过程却如同外科手术一般精细,完全没有发生任何意外,甚至简单得有些过头了。
这显然是因为,秦王的筹码并不仅仅在这八百人身上,更重要的事情,他事先就已经全都办完了。
李鸿运看到无数光点在皇宫中往来巡逻,那些都是负责护卫皇宫的禁军。
而在近距离观察他们的时候,时常能够看到他们冒出的记忆碎片。
这些记忆碎片,几乎无一例外,全都是他们跟随秦王作战时,看到的秦王英姿。
那已经不仅仅是兵卒对将领的服从和信赖,而更像是一种常人对于神明的仰望。
在国内战争基本平定时,梁高祖解散了关中的府兵。
并从府兵中精挑细选了三万人,组成皇宫的禁军,负责护卫整个皇宫的安全。又将渭水以北白渠旁边的丰腴田地分给他们,号为「元从禁军」。
历朝历代禁军的挑选都是最为严格的,基本上都是身世清白的良家子或是战死的将士遗孤。
梁太祖的行为倒是也没什么大问题,关中的这些府兵基本上都在梁朝征战天下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能力和忠诚度都是拉满的,让他们来做禁军护卫皇宫,应该是不会有什么大问题。
但梁高祖唯一没想到的问题是:他们到底是更忠于皇帝呢,还是更忠于秦王
按照史料记载,早在两年前,也就是武德七年,秦王就已经开始了对这些禁军的拉拢。
但这种拉拢的效果,其实并不确定。
他不可能明着问这些禁军:本王要造反了,你们是支持本王还是支持皇帝更不可能透露具体的细节。
金银财宝送出去了,话也带到了,但这些禁军到底能帮他到什么程度,这就只能到事发当天才能知道了。
而在禁军之中,秦王也重点发展了自己的人手。
皇城中有十四卫,这其中,秦王是十二卫大将军,也就是名义上率领左右卫、左右骁卫、左右武侯、左右屯、左右领等十二卫。
但问题在于,这十二卫虽然名义上听命于秦王,但秦王却不能指望着靠他们发动政变。因为这十二卫中,还是有许多人更听命于皇帝的。
政变时,能够仰赖的只有绝对忠诚的私兵,也就是那八百人。
至于这十二卫,很有可能出现政变当天指挥不动的情况。
而且,十二卫的人也很难收买,因为他们是要轮值的,秦王自己也并不确定什么时候会开始政变。而全都收买的话,目标太多,也十分容易走漏风声。
所以,秦王将目标瞄准了自己名义上没有控制的两卫,也就是左右监门卫。
左监门卫负责进,而右监门卫负责出。在出入时,要核对门藉,出入皇宫有无许可、进皇宫要做什么,都需要仔细核查,否则是不能放人的。
尤其是常何所在的「健儿长上」,一直是负责守卫玄武门的。
所以,收买常何是玄武门能够成功的最关键节点。
秦王之所以选择玄武门发动政变,是因为除了一些极重大的庆典节日,皇宫的南门都是不开的。想要进入皇宫,都要走北方的玄武门。
那么既然常何如此重要,太子就没想过收买他吗
当然想过,而且名义上,常何还是太子亲信,深受信赖。
所以,太子也以为自己胜券在握,有常何这个定海神针在玄武门,如果真有什么事情他一定会向自己通风报信,自然可以高枕无忧。
可实际上,常何早在武德二年起就随秦王出征,武德七年的时候领军玄武门、收买禁军,一直都是只听从于秦王的双面间谍。
于是,秦王实际上已经在常何,以及禁军这两个地方完胜了太子,而太子对此还一无所知。
这一夜,秦王府灯火通明。
虽然事先已经做过布置,但要在一夜之间将支持自己的人全都聚集起来、制定一个完善周密的计划,并且保证任何人都不泄密,这还是一个非常高难度的事情。
在之前的斗争中,太子和齐王也没闲着。
他们诬告尉迟敬德和秦王手下的一众将领虽然没有成功,被秦王给捞了出来,但他们也在不断地进谗言,让梁高祖拆解秦王府的配置。
例如房玄龄、杜如晦等谋士,都已经被梁高祖调离了秦王府。
执行玄武门之变需要一个完整周密的计划,要考虑各方面的动向和情况,这是谋反,并非儿戏,任何环节出了问题,这些人恐怕都是身死族灭的下场。
所以,秦王事先已经让尉迟敬德去将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请来。
房玄龄和杜如晦第一次不同意,说,陛下敕书的旨意让我们不能再侍奉秦王,我们不能接受大王的教,否则肯定会获罪而死。
于是秦王大怒,让尉迟敬德拿着他的佩刀前去。于是房玄龄和杜如晦穿上道士的衣服进入秦王府。
这些人开始在秦王府紧锣密鼓地筹备着明天的行动。
而反观太子和齐王那边,则完全是另一种风景。
整个太子府实际上已经被秦王渗透的如同筛子,例如东宫中的率更丞王晊就已经被秦王收买。之前太子和齐王想要在昆明池暗杀秦王,就是他来通风报信,秦王有所警觉的同时,也抓紧开始谋划。
而在玄武门之变的前一晚,太子和齐王仍然没有任何警觉。
他们从自己信任的渠道获知消息,认为秦王明天也不会带兵进城,于是没有太多防备。
甚至张婕妤还匆忙来到东宫,又喊来齐王,告诉太子和齐王今天秦王在梁高祖面前告了他们的状,让他们明天一定要装病不要进宫,整顿军队以防不测。
但太子和齐王并不相信。
从事后来看,太子和齐王失去了一次最为珍贵的改变历史的机会,但综合当时的情况分析,他们做出这样的决定也很合理。
因为张婕妤只是猜测,而没有任何说服力强的证据。
更何况太子和齐王又不是只有张婕妤这一个信息渠道,他们还有很多其他渠道得到消息。
而他们从这些渠道得到的消息让他们认为秦王不敢在皇宫中动手,所以才做出了这样的决定。
显然,这并不只是一个偶然,而是双方情报系统和人心向背的巨大差距。
一面是秦王府的无数光点如繁星闪耀,一面是太子府的漆黑一团,双方的胜负其实在这一刻就已经确定。
为您提供大神青衫取醉的我的玩家都是演技派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
第314章绝地反击免费阅读
“沈兄”
“嗯”
沈长青走在路上,有遇到相熟的人,彼此都会打个招呼,或是点头。
但不管是谁。
每个人脸上都没有多余的表情,仿佛对什么都很是淡漠。
对此。
沈长青已是习以为常。
因为这里是镇魔司,乃是维护大秦稳定的一个机构,主要的职责就是斩杀妖魔诡怪,当然也有一些别的副业。
可以说。
镇魔司中,每一个人手上都沾染了许多的鲜血。
当一个人见惯了生死,那么对很多事情,都会变得淡漠。
刚开始来到这个世界的时候,沈长青有些不适应,可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镇魔司很大。
能够留在镇魔司的人,都是实力强横的高手,或者是有成为高手潜质的人。
沈长青属于后者。
其中镇魔司一共分为两个职业,一为镇守使,一为除魔使。
任何一人进入镇魔司,都是从最低层次的除魔使开始,
然后一步步晋升,最终有望成为镇守使。
沈长青的前身,就是镇魔司中的一个见习除魔使,也是除魔使中最低级的那种。
拥有前身的记忆。
他对于镇魔司的环境,也是非常的熟悉。
没有用太长时间,沈长青就在一处阁楼面前停下。
跟镇魔司其他充满肃杀的地方不同,此处阁楼好像是鹤立鸡群一般,在满是血腥的镇魔司中,呈现出不一样的宁静。
此时阁楼大门敞开,偶尔有人进出。
沈长青仅仅是迟疑了一下,就跨步走了进去。
进入阁楼。
环境便是徒然一变。
一阵墨香夹杂着微弱的血腥味道扑面而来,让他眉头本能的一皱,但又很快舒展。
镇魔司每个人身上那种血腥的味道,几乎是没有办法清洗干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