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廷敬深知官场险恶,面对弟弟的请求,写了封家书,劝弟弟知足常乐,不要跑官,还是返回老家管理好田地庄园,照看好年迈的父母,以诗书为伴,才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陈廷愫接信后,依言返回故里,赡养父母,以终天年。
如此清廉为官,以至于陈廷敬虽官至宰辅,生活却非常清贫,常常记诵唐代文学家陆龟蒙“忍饥诵书,率常半饱”的话,因此被人称为“半饱居士”。他生活俭朴, 饮食无珍疏膏粱,一冬只吃腌菜,还甚觉有味,赋诗曰:“残杯冷炙易酸辛,多少京华旅食人。索莫一冬差有味,菜根占得菜花春。”陈廷敬在京为官五十余年,整 理行囊,并无长物,只有老屋数间,准备变卖之后归老。
三、多事之秋,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
陈廷敬始终奉行清正廉洁的做官准则,取得了康熙皇帝的信任和赞赏,却无形中伤害到“明”“索”两党的利益,让他们十分恼火,寻找各种机会对陈廷敬实施打击。
他们找到的第一个打击对象,是陈廷敬的弟弟陈廷统。“明”、“索”两党利用计谋陷害他贪污,间接地打击陈廷敬,使他在皇上面前的印象分下降。而陈廷敬对此三缄其口,不为弟弟求情解释,只在家中闭门不出,胆颤心惊地赋诗道“为人清贫始做官”。
接着,“明”、“索”两党又通过打击陈廷敬的亲家张汧,令陈廷敬倍受牵连,经历了一次重大危机。张汧,山西高平人,与陈廷敬为顺治戊戌同榜进士,两人既是同乡,又是同年,因此结成了儿女亲家。
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张汧任湖广巡抚时,山西道御史陈紫芝疏劾他“位任未久,黩货多端”。说他在福建布政使任上亏损库银三十余万两,这就是康熙年间震动朝野的张汧贪黩案。康熙帝历来以奖廉惩贪为要务,对此事非常重视,让直隶巡抚于成龙、山西巡抚马齐等人前去会审此案。
审案归来后,于成龙将案情上报皇上时,兵部尚书张玉书趁机说“被弹劾者张汧有亲戚指陈廷敬在北京为他打点此事,应该一块追究”此时,案情还因为涉及到徐乾学受贿,徐乾学于是贿赂康熙左右,向康熙帝进言说:“张汧用银,又有送银子者,陈廷敬也收银子者,高士奇也,与徐乾学实无涉。”
面对如此复杂的情况,陈廷敬深知自己处境艰难,再多的申辩也只能招来更多的是非,于是缄墨不语,等待案情水落石出。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张汧因“贪污银九万余两”而被处绞。康熙帝觉察到陈廷敬被冤,却不闻不问。对此,陈廷敬感触良深,赶紧向康熙帝上俯沥恳诚祈恩回籍以安愚分疏,向皇上谢罪,恳请回家守孝。
事后,陈廷敬对李光地等人说:“实在迫张汧做巡抚,要银子,也是徐乾学。后来银子不应手,教人参他,又是徐乾学。”可见,陈廷敬因为亲家的贪污案件大受牵连,而又实在无辜。然而,既然无辜,为什么还要一再忍让
这正是陈廷敬的明智之处,他深知伴君如伴虎,多事之秋,应该避其锋芒,像乌龟一样缩回头去才是上策。如此低调,不仅可以积蓄能量,为自己在康熙的心目中的形象加分,还能为日后的反击寻找机会。
回家后,陈廷敬更加谨慎,勤勉修书,缄口不论政事,就这样度过了三年时光。再看在这场风波中,同样被牵连的徐乾学、高士奇等人,他们与陈廷敬一样,同是康 熙身边的要人,其表现却大相径庭。徐乾学、高士奇被解任后,却声焰更炽,纳贿更多,虽被革职却仍旧留在北京修书,天天到南书房值班,所有文字,如果不经徐 乾学改定,就不能称之为旨,整个大清朝廷,不管是满、汉大臣都归到他的门下。
对徐乾学的招摇,没等康熙发话,高士奇就看不过去了,在康熙二十八年九月上疏弹劾徐乾学。不过,高士奇也不是什么省油的灯。康熙帝深知徐乾学、高士奇招摇多事,气愤地说:“汉人倾险,可恶已极。”于是,把徐、高二人一块儿赶出了京城。
而在次年的康熙二十九年二月,就在徐、高二人被迫离京后不久,陈廷敬又被起用为左都御吏,从此以后备受重用,一直做到文渊阁大学士。
陈廷敬尽管和高士奇、徐乾学等人彼此推崇,过从甚密,但绝不像高、徐那样呼朋引类,植党揽权,从不参与互相倾轧的权力之争,所以能够在避过锋芒之后,重新 登上政治舞台。在当时满朝官僚“三五成群,互相交结”的政治风气下,表现出一种独善其身的道德情操。陈廷敬这种老成谨慎的政治作风,深得康熙的欣赏,所以 评价他“老成宽大”、“慎守无过”。
四、该出手时就出手,像乌龟一样咬住对手
重新被朝廷启用后,陈廷敬内心感慨万分,他深知自己在康熙心目中所占的份量。面对当时明珠权倾朝野的现状,陈廷敬仔细揣摩康熙的心思,准确把握到了自己应该担负的政治使命。
一次,皇上找陈廷敬问话,言谈间,陈廷敬随口说出“明相国”几个字时,不料康熙大怒,说“大清从未设过什么相国,何来的明相国”就是这一句话中,让陈廷敬敏锐地察觉到了康熙帝对明珠的反感和态度,也让他知道,反击明珠的时机成熟了。
随后,陈廷敬立刻搜集证据,利用康熙检阅海军的机会,设计了一个连环参,直接间接地连参了明珠、索额图、徐乾学和高士奇四位大臣。正像陈廷敬预料的那样,从前地位稳固的朝廷重臣,此时再也经不起风吹雨打,弹指间就倾倒在地。
弹劾的结果是,明珠被罢相削权,索额图身死囹圄,徐乾学去官之后郁郁早逝,高士奇倍享尊荣却被斥退回籍。
陈廷敬的连环参,不仅保全了自己,更帮康熙铲除了朝廷头痛已久的“明”“索”两党之争。关键时刻,一向稳重的陈廷敬痛下狠手,把明珠、高士奇等人一网打 尽。其动作突然而迅猛,如同乌龟取食,咬住目标绝不松口。然而,陈廷敬这样做的目的,却并不是为了一己私利,而是为了大清康熙朝廷,为了国家。
当政治的风烟远去,陈廷敬流传千古,能够让大家记住的,却只有他主持编纂那部康熙字典。康熙四十九年1710年,皇帝下诏,命令张玉书、陈廷敬领导编纂一部大型字典。编纂开始后的第二年,张玉书就病逝了,剩下陈廷敬独自担任总裁官。
康熙字典是我国第一部用“字典”命名的辞书,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字典。全书共42卷,计47035字,这部字典的编辑,在文字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为后来字典编纂奠定了基础。陈廷敬领导编纂这部字典时,已是70多岁高龄,这部化史上首部辞书,是他殚精竭虑呕心沥血之作,也是他给后人留下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部大字典的编纂,组织了三十多人的编辑班子,陈廷敬的儿子陈壮履也在其中。父子留名于一书,一时传为美谈。可惜字典问世时,陈廷敬已经去世,没能亲眼看出康熙字典的出版。
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三月,陈廷敬病危,康熙皇帝遣太医前往诊视。四月病卒,终年七十三岁,康熙率大臣侍卫奠洒,并令各部院满、汉大臣前往吊祭。康熙皇帝亲笔写了挽诗,赐祭葬典礼,十分隆重。谥曰文贞。
陈廷敬最后老死相位。一代大清名相,宦海风云,浮沉难料,如履薄冰几十载,终于悟透官场秘诀,得以善终。 像那只和兔子赛跑的乌龟,慢悠悠跑到了最后,也笑到了最后。
文陶梦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