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网址:yfrr.cn
字:
关灯 护眼
一帆文学网 > 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 > 第五章 硝烟散去并不如烟(冷战结束) 第2节 俩巨人对峙

第五章 硝烟散去并不如烟(冷战结束) 第2节 俩巨人对峙

这个时候有这么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就是结束对奥地利的占领,奥地利咱们前边讲过,他在战争结束后,不是作为纳粹的受害者,而是作为纳粹的帮凶。

因此他也被美、苏、英、法四国分区占领了。像德国被分区占领,后来就形成了东西德国,等于苏联在德国抢了一块地,但苏联主动放弃了对奥地利的占领,当然他也有条件,奥地利不能加入北约。奥地利作为一个中立国,要不然他完全可以从奥地利切一块儿走,成一个东奥、西奥,弄个社会主义奥地利。奥地利独立了之后,就是一个资本主义国家了。

第二件大事,苏联承认了西德政府。西德是美英法扶植的。苏联承认西德,这也表示想跟西方搞好关系。

第三件大事,赫鲁晓夫访美。赫鲁晓夫作为苏联国家领导人,第一次出访美国,跟美国当时的副总统尼克松进行了一场著名的“厨房辩论”。两个人参观美国的厨房用品,引发话题,辩论谁的生活方式好。

挖出的自由

这三件事比较缓和,还有两件紧张的事儿。一个是柏林墙,一个是古巴导弹危机。这个柏林墙是这么回事,德国被美苏英法给分区占了,德国的首都柏林也被分区占了,形成了东柏林和西柏林,但是这个两个柏林完全都位于苏占区,或者说位于民主德国境内。东柏林是民主德国的首都,西柏林是英法美占领下的一个自由市,也就是东柏林是社会主义,西柏林是资本主义,一城两制。苏联在194场柏林危机,切断了西柏林的水陆交通,想把西柏林活活地给困死、饿死,让盟国屈服。结果美国的强大在柏林危机当中表现得淋漓尽致。美国在一年的时间内,靠空运维持了西柏林200万市民的生存,一天3000架次飞机,降落在西柏林,那我们知道,一天是1440分钟,3000架次飞机降落,那就合半分钟架,而且据说这一年的时间内,几十万架飞机的起降,只有22架失事,那这失事率低到了惊人的程度。天上的美国飞机有三层,9000米的在盘旋,6000米的准备进场,3000米的准备降落。降落之后赶紧起来,腾空跑道,6000米的要下来。

这一年的时间,200万西柏林人,不但得到了食物、煤,甚至得到了生日蛋糕,所以你想西柏林人多骄傲,瞧我们强大的盟国。

东柏林人也看到了这些,瞧人家那强大的盟国。所以160万东德人从东柏林逃到了西柏林,占当时东德人口的10,而且主要是知识分子。所以东德当局,在苏联的授意下,就修筑了这条柏林墙,把东西柏林的交通完全给阻隔了,这130公里长的钢筋水泥墙,还有30多公里长的电网。有的地方是界河,你看河里没人管,想游过去,你就飘起来了。然后越是没有人巡逻的地段越危险,不是埋着地雷,就是有自动射击装置。那探头,一看见你,地底下就升起机关枪来,你就成筛子了。你只翻过柏林墙未必能投奔自由,因为柏林墙是修筑在东柏林一侧150米,就是你翻过这墙,还得跑150米才能进入西柏林。所以,这个墙硬生生地阻断了无数个家庭的联系。在柏林墙建起来的28年间,有5000多人,因为翻越柏林墙而丧命。

后来主持修建柏林墙的这些人,两德统一之后,都受到了法律的严惩。但是,也有5000多人成功地翻越了柏林墙。

有一个东德共产党政府的公务员,他挖地道,挖了19年,演绎了鼹鼠的故事,挖到那边去了。他家住的地方,离柏林墙很近,天天晚上他掏地道,拿那个吃饭的勺挖,每天挖出来的土,只要能堆满他的汽车后备厢,他就不敢挖了。他不能搞个钻头去弄,说第二天家门口堆一大堆土,你想那警察一来就知道在干吗了。每天一大早开车出去,把土倒河里,然后回来接着挖,愚公移山,可见自由对他的吸引力有多大。挖了19年,这墙一共存在28年,他再多挖9年,墙自个儿倒了。

还有一哥们儿也特神,东西柏林有的交界处是一条马路,马路中间垒起这个柏林墙,东德当局把靠街的窗户,全拿砖砌死,这个楼不许住人,有警察巡逻,就变成废楼。就这哥们儿夜里不知道怎么爬到楼顶上,绑了两大风筝,往西柏林跳,一下,两腿都摔断了,但是马上给你治好了,投奔自由去了。有一张获普利策新闻奖的照片,就是柏林墙修筑,墙体即将合拢的一刹那,站岗的东德警察,扔了枪就往西柏林跑。西柏林已经张开双臂准备迎接他了,因为还要跑150米,那速度比刘翔都快。眼瞅着就跟西柏林人拥抱上了,这个时候他被东柏林罪恶的子弹击中,这个人身体往后仰,虽看不到他的表情,但是西柏林人的那种惋惜,那种惊讶,那种愤怒的表情,看得特别明显。所以,这张照片获奖了。

香肠当导弹

再一个,就是古巴导弹危机。咱讲尼克松跟赫鲁晓夫的厨房辩论,谁的政治制度更优越,然后赫鲁晓夫呢,在尼克松回访的时候,带他参观苏联的香肠生产车间。你不是说我们苏联的经济落后吗你看我们这儿吃得也不错。结果在参观香肠生产车间的时候,他的“ib”本性发作了,他就指着这个香肠生产车间,跟尼克松就说,我们正在以这种速度生产洲际导弹,一下把尼克松吓坏了,尼克松没跟这路人打过交道,不知道这路人是张嘴就来,回到美国国会他就说,赫鲁晓夫跟我讲,他们在以生产香肠的速度生产洲际导弹。然后,美国一听也吓坏了,咱也得以这种速度生产啊。问题是美国当真了,他们不知道苏联是开玩笑啊,这一下美苏战略核武器的差距越来越大了。到20世纪60年代初,美国能够扔到苏联本土的核导弹,就是这个洲际导弹是200枚,苏联只有3枚。阅兵的时候,车拉着这3枚导弹,一圈一圈转。后来美国外交官看出破绽来了,这辆车的号码,怎么刚才见过,怎么又来一遍你换个车牌子,再一遍一遍转也不迟呀。

后来,苏联就把他的导弹运进了古巴,古巴离着美国90海里,你这一千多公里射程的导弹进去,当时的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美国的25万名陆军士兵,9万名海军陆战队,做好了在古巴登陆的准备,以6艘航母为核心,200艘军舰组成一个庞大舰队,把古巴岛围得铁桶一般。然后美国的轰炸机带着氢弹,24小时不着陆,就在上空飞,他不着陆,一旦接到命令,马上就可以飞到苏联。用美国的话讲,两个小时之内,让苏联变成一堆冒着烟的废墟,把苏联从地图上彻底抹掉。它那个飞机带四颗氢弹,一颗氢弹的当量是500万吨,相当于广岛原子弹的250倍。莫斯科来一下,列宁格勒来一下,苏联就没了,你剩下森林有什么用就没了。所以,第三次世界大战一触即发的时候,苏联退让了,证明战略优势在美国那边。这个时候美苏两国的对华关系是中美敌对,中苏破裂。

朋友轮流转

到了七十年代初,美国的总统是尼克松,苏联是勃列日涅夫,这个时期美苏争霸的态势是苏攻美守时期,就是苏联占优势。苏联占优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咱们前面讲过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他主要搁在重工业,而且他不顾国力不如美国的现实,加大军事投入。老百姓没吃的都不要紧,我得造原子弹,我得放卫星,军事摆在第一位,坦克比面包多,火箭比香肠多,是这样一种策略。

美国在这个时候经济先危机,后滞胀,然后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陷于侵略战争的泥潭,所以美国这个时候处于守势。这个时候最能体现苏攻的就是1979年苏联侵占阿富汗。

美守的表现,就是美国从越南撤军。美国在越南战争中打赢了每一场战斗,越南人民军从来没有在战场上取得过一次胜利。战争打了14年,阵亡了560万,老百姓的损失是1000万以上。但是最后美国不得不撤出越南,你赢得了每一场战斗,输掉了整个战争,再打下去没劲了。落后的国家是不可战胜的,再打下去就没劲了,他没有什么值得你消灭的目标,你想给他造成1美元的损失,你可能扔几十美元的炸弹。美国要想撤出越南,谁是越南的老大谁给越南罩着呢中国嘛,我们是越南大金主,越南打仗的钱是我们给的。

所以,这就联系到咱们中国史的内容了,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这里边有三个时间,1971年基辛格秘密访华,1972年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建交。

骗局终必收场

20世纪80年代的美苏争霸,这个时候的美国领导人就是电影演员出身的里根总统,而且是美国当选总统里边,年龄最大的,他当上总统的时候都69岁了。苏联这边就是年轻的戈尔巴乔夫,他成了当时苏联的领导人。这个时候,美国重新占有了优势,原因是美国的经济复苏了,而苏联呢,在勃列日涅夫的极盛之后穷兵黩武,极盛转衰。

这个时候主要有这么几件大事。第一件大事,是美国的星球大战计划和小规模局部战争。美国人要在地球外边放卫星,卫星上带着激光粒子束武器,苏联导弹一飞入外层空间,就被激光粒子束摧毁,这样苏联导弹就打不到美国,美国导弹仍可以打到苏联,你觉得这可能吗这是一个神话传说,今天都不可能,更甭说当时了。布什总统搞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那拦截弹也是从地面发射,从军舰上发射,也不是从外层空间发射的,那个时候更不可能了。美国这么做的目的是拖垮经济落后的苏联,美国说我拿一万亿美元干这个事儿,苏联就上当了,我也拿一万亿美元干这事儿。美国拿了一万亿还有一万亿,你拿的那个一万亿里有四千亿是跟别人借的,所以你跟美国搞军备竞赛,最后肯定就被他拖垮。另外,就是打小规模战争。苏联军队多,坦克多,可美国打击拉丁美洲、非洲的亲苏政权,苏联坦克没法游过大西洋来增援。所以,这样在国际上的面子直往下掉。你看亲苏的下场,让美国给揍,苏联管不着你,你军队再多,没用,你的战略投送能力太差。再看美国打仗,就那10个师,美国打伊拉克是10个师,打阿富汗还是10个师,哪儿都是这10个师就够了。美国战略投送能力强,飞机和军舰,能把部队运到世界任何一个角落。于是苏联就被迫放弃了东欧。

另外就是对华关系,19苏关系正常化,所以这个时候的对华关系是,中苏正常化,中美曲折。中美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苏联,走到了一起。结果在里根总统上台这几年,基本上就把苏联给搞垮了,苏联一垮,中美共同的敌人就没了,所以中美关系注定不会好到七八十年代那样,但也不会恶化到朝鲜战争那样。而且本身来讲,里根总统实际上是美国共和党右翼的代表,他当州长的时候,四次访问台湾,跟蒋介石的私人关系很好的。所以他上来之后,从意识形态上,应该说是反共的,所以他跟当时的中国有共同的敌人,这个后来他一上台,苏联被整垮,中美关系就发展得比较曲折。

从中国史讲到世界史,一转眼,就要到说告别的时候了。真是非常多谢一直支持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的读者朋友们,在与诸君话别之际。我特别想说两点:第一点,我在这套书的序言里面就提到的“论从史出”,这一点,是我认为做历史研究的一个基本立足点,黄仁宇先生就提到过,搞历史就要重视“数目字”。这也是西方史学界的一个基本观点,所谓“数目字”,就是历史研究不能简单说“八十万曹军怎么怎么地”,历史研究不是评书,而是这八十万到底是什么情况,得研究军队中伙夫有多少,牵马的人有多少,弓箭手有多少,只有搞清这些个数字,我们才能据此得出正确的结论,其实也是讲“论从史出”。只有依托于“数目字”的历史研究,才能离历史的原貌更近一点。万历十五年为什么好看,我想这个“数目字”起到了一些作用,有“数目字”的历史,自然就是生动的和鲜活的。当然,我知道此前读者和专家们帮我挑了很多我讲错的地方,我都一一接受,也在此表示感谢,我也从中获益良多。但是,我也再重申一下之前说过很多遍的话,那就是我只是一个中学历史老师,我想我对大家最大功用就是让大家觉得历史是可以读的,是可以看的,激起大家对历史的兴趣,起码以后出去玩,看到什么历史遗迹能说出点什么,这样自己有面子,周围朋友也受益,请导游的钱都省了,多好呢。真正做到古人所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刀”。

而且,让现在青少年少几个得网瘾的,让学生少几个沉迷网游的,那我也很开心了。我确实不是搞历史研究的,更不是搞考据的,就是个唯一业余爱好是读点历史书的人,当然我非常尊重做考据的人,而且我也期望,在中国,研究历史的人中特别需要多一些考据,多一些研究“数目字”,只有这样,我们的历史研究才能真正的进步。好了,说得有点多了,这些也算是一个自我辩护吧。当然,即便是给普罗大众讲历史,我也期望自己以后能做到更加准确,更少错误,这是应该的,学无止境。

第二点,再解释一下历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这个书名,这个书名是策划编辑取的,他的本意是想用一种更加亲切的方式来表达,他觉得“玩意儿”这个词是来自北京话,很有地气,和老百姓有亲切感,而且所谓“玩意儿”,在北京话里头,一开始也不是贬义词,反而是对真正好东西的爱称,比如收藏古董的人都称自己收藏的好东西为“玩意儿”,所以我才用这个词语表达对历史的一片赤子心,绝没有不尊重历史的意思。

浩荡千年,终成灰土

但就是这些灰土中,我想我们的未来恐怕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我们从中到底能刨出来点什么东西,刨出点什么玩意儿来。正如我在序言中所引钱穆先生国史大纲的一段话:“当信任何一国之国民,尤其是自称知识在水平线以上之国民,对其本国已往历史,应该略有所知。”这里面的知有两种,一种是充斥着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知,看别人想让你看到的东西。一种是还原本真,以史为鉴的知。这一点,我想读者朋友都会有自己的选择。

好了,不多说了,再说我就成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了。

共君一席,终有一别,各位保重,再次感谢大家对我的偏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