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共二十五章,全部是孔子学生的言论。这些言谈当发生在孔子去世以后,故先于孔子去世的一些学生,如颜回、子路等均未出现。本篇结构即以孔子五个学生的先后排列而成。在孔子身后,这五个学生都有比较大的影响。韩非子显学称孔子以后儒分为;子夏授学于西河,门下多有知名儒者;子游、曾参均设坛讲学,孟子理论受到他们的影响甚多;子贡则以政事见长,建有不少实际功绩。本篇所论既有君子士人的学习、品行、立身行事等内容,也有同门间对某些问题的讨论交流,同时也可看到学生们对孔子的久远怀思。
191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译文
子张说:“士人遇见危险能献出生命,见有所得能考虑是否合乎义,祭祀时想到恭敬,居丧时想到哀伤,那也就可以了。”
192子张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1”
注释
1“焉能为有”两句:意谓这样的人有或没有都无足为重,无不足为轻。
译文
子张说:“持守道德却不能光大,信仰大道却不忠诚,这种人怎能算他有又怎能算他没有”
193子夏之门人问交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1。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
注释
1矜j:同情,怜悯。
译文
子夏的学生问子张怎样交友。子张问:“子夏怎么说呢”
学生答道:“子夏说:可以为友的就与他相交,不可为友的就拒绝与他相交。”
子张说:“我所听到的与此不同。君子尊重贤人而容纳众人,称赞善人而怜悯无能的人。我若是个大贤呢,对什么人不能容纳我若是个不贤之人,那别人就会拒绝我,我怎么可能去拒绝别人呢”
194子夏曰:“虽小道,必有可观者焉,致远恐泥1,是以君子不为也。”
注释
1泥:滞陷不通。
译文
子夏说:“即使是小技艺,也必有可取的地方,但恐怕妨碍远大事业的实现,所以君子不从事小技艺。”
195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译文
子夏说:“每天能知道自己原来所不知道的,每月能不忘记自己已经学到的,这可说是好学的了。”
196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译文
子夏说:“广博地学习,并能坚守志趣;问与自己所学切近的问题,并思考近前的事,仁就在其中了。”
197子夏曰:“百工居肆以成其事1,君子学以致其道。”
注释
1肆:手工业作坊。
译文
子夏说:“各种工匠居于作坊来完成他们的工作,君子通过学习来获得道。”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译文
子夏说:“小人有了过错必作掩饰。”
199子夏曰:“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译文
子夏说:“君子有三个变化的形象:远远望去庄重威严,与他接近温和可亲,听他说话义正辞严。”
1910子夏曰:“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
注释
1厉:虐害,欺压。
译文
子夏说:“君子在取得信任后才使唤百姓;未取得信任就这样做,百姓会以为是虐害他们。君子在取得信任后才进谏君主;未取得信任就这样做,君主会以为是诽谤他。”
1911子夏曰:“大德不逾闲1,小德出入可也。”
注释
1闲:栅栏等阻隔物。这里指界限。
译文
子夏说:“大的德行不可逾越界限,小的德行有些出入是可以的。”
1912子游曰:“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本之则无,如之何”
子夏闻之,曰:“噫言游过矣君子之道,孰先传焉孰后倦焉1譬诸草木,区以别矣。君子之道,焉可诬也有始有卒者,其惟圣人乎”
注释
1“孰先传焉”两句:意谓传授君子之道,哪里是刻板地确定什么在先什么在后,而放在后面传授的也不表示倦于教诲,其实只是根据弟子的学业情况区别对待而已。倦,这里用“诲人不倦”的语义,即倦教的意思。
译文
子游说:“子夏的这些学生啊,让他们担当洒水扫地及以言辞仪容应对宾客,那是可以的,但这只是细枝末节罢了。至于根本的道理却没有学到,这怎么行呢”
子夏听到了这番话,说:“咳言游的话错了君子之道,哪里是什么内容一定先传授什么内容放在后面就倦于教诲其实就像草木,是要对不同种类加以区别的。君子之道,怎么可以欺诬而能对道按本末顺序、有始有终贯通的,大概只有圣人了”
1913子夏曰:“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译文
子夏说:“做官而有余力便去学习,学习而有余力便去做官。”
1914子游曰:“丧致乎哀而止。”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