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然第二天一早收拾完,背了个小包和水壶,就去租车。
天气很好,大太阳,不冷不热。他卷起了黑短褂的袖子,骑在街上,心情就和迎面过来的风一样轻松。
出西直门可费了点工夫。洋车、汽车、卡车、自行车,还有马车、骡车、水车、排字车、大板车,正好又碰上门头沟来的一队骆驼进城,总有十好几头,双峰之间背着一袋袋煤,直到最后那头挂着叮叮当当驼铃的,跪倒在马路边黄土地上,其他车子才流畅起来。李天然也没下车,扶着电线杆子耐心地等。
一出城门,一过护城河,一过铁道,就已经是乡下了。
这条沥青大路又平又直,两边还专为马车货车铺了青石板,再过去是好几丈高的苍松垂杨。偶尔几声鸟叫,几阵鸽笛,遥远灰蓝天边飘着一两只风筝。太阳晒得黑焦油路面闪闪发亮。
可是秋高气爽,身上没见汗就到了海淀。
进了正街,李天然下车扶着走。路边大荷塘那儿有几个小子在玩儿。街上挺热闹。这么多年没来了,可是觉得海淀没怎么变,还就这么一条大街。后边那些胡同也好像还是那么几条。他绕了绕。以前来的时候就已经没落的那些大别墅大花园,现在从外边看,还那么萧条。可是说没怎么变,又有点不认得了。正街上的店铺一家接一家,卖什么的都有,不少是新的,有的门口还停着大汽车。
他在正街上又来回走了一趟,经过一条小横街,看见胡同里边有个“平安客栈”红漆招牌,就推着车过去。
这是一座住家改的两进四合院,一共才隔成十来间客房。掌柜的带他前后绕了下,大半空着。他最后租了内院一间西屋。说不上布置,倒还干净,两面纸窗,一张挂着蚊帐的硬铺,小方桌,两把椅子,一台洗脸盆,两盏油灯,一个铜痰盂。棉被枕头还是付了钱才有个黑不溜秋的小伙计送过来的。问了问,才知道茅坑在跨院儿。
他换了身大褂,只背了水壶,出了客栈,直奔正街路南那家“裕盛轩”。
门面相当讲究,院子也很宽敞。进进出出的客人,西装洋衫大褂都有,看样子不少都是燕京清华的学生。这么年轻,有说有笑,无忧无愁,李天然真觉得自己过了好几辈子。
他还记得师父师母来这儿点了些什么。伙计带他一入座,他就叫了清油烙饼,过油肉,四两莲花白。
最后那张饼吃得有点撑,可是真过瘾。